南海里水公資改革“三位一體”:公資當好“火車頭”,民營企業、村級集體跟着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蓉 趙曉晨 佛山報道

最近,廣佛青年在廣佛交界地帶解鎖了一項新體驗——去南海里水北沙村重溫南海縣黨組織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鬥爭歷史,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懷先烈。

今年6月,在裡水文旅集團指導協助下,北沙村成立佛山市南海南叄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獨具裡水特色的紅色旅遊品牌,推出的《北沙1946》是佛山首個以本土革命歷史爲原型的紅色革命沉浸式體驗項目。僅僅一個季度,就接待團隊17個,共約500人,創收約4萬元。

在此之前,北沙村集體收入以農業發包、土地物業出租收入爲主要來源,“造血”功能單一,在新經濟週期下難以爲續。紅色文旅試水成功,爲村集體增收提供了新的出路。

廣佛青年沉浸式體驗《北沙1946》。

當前,廣東省正在大力推進“百千萬工程”,以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南海調研時發現,通過發揮公資“火車頭”作用,裡水探索出一條“做強國資國企、做大民營企業、做穩村級集體”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極具借鑑價值和可複製性。

“廣東尤其是佛山在公資改革方面做出過很多探索,要堅持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少數重大國計民生領域和前沿產業領域發揮穩定和引領作用,讓廣大民營經濟在市場化程度高的環境下開放競爭。”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說。

在公資系統的驅動下,新的發展動力正攪動鎮域經濟發展的春水。

裡水鎮夏塘村村口,佇立着一棟四層白色小樓,外立面上豎着排列的“佛山市佛冠裡水口腔醫院”紅的讓人印象深刻。但熟悉這個項目的人更容易記住它的另一個身份——佛山市首個公資引領的口腔醫療服務混改項目,南海區口腔領域第一家民企與公資企業合作誕生的產物。

這個項目也是裡水公有資產轉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醫院由廣東省冠齒集團有限公司與南海區夢裡水鄉潤盈商貿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興建,後者是裡水鎮屬公有企業,通過鎮內部分公有閒置資產的租金收益作價入股,不但盤活了閒置資源,也創新了資產經營模式。

“公資+民企”的合作,讓裡水居民既享受與公辦醫療機構同樣的實惠,又得到民營醫療機構的服務。在口腔醫療領域,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今年5月16日,佛冠裡水口腔醫院正式開業。

“落戶裡水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爲看好裡水公資系統改革。”廣東省冠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秀蘭說,希望與裡水公資系統攜手拓展市場,未來也會進一步做好服務和技術,讓裡水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

這是裡水“公資轉型”“資產多元化混改”的典型案例,通過公資引領,盤活公有資產實現增收,政府出地、民企出資,促成“公資+民企”合作。通俗來說,就是讓“房東”變“股東”,撬動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是發揮公資優勢、民企經營優勢完美結合、互動互信的合作新模式。

這樣的探索還發生在裡水鎮河村社區。10月25日,河村社區舉辦“凝聚新力量 奮進‘百千萬’”河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場所揭牌儀式,在全鎮率先自建物業公司承接社區範圍的管理保潔工作,引入“鄉村CEO”探索集體經濟新模式。如今,河村社區率先自建保潔隊伍、自購保潔設備,以公司運作模式承接運營轄內保潔業務,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降本增效,增強改革活力創造更多思路空間。

“裡水通過國資參與,指導多個項目落地,這樣的模式可以複製,未來有望在鎮內全面開花。”裡水公資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但是複製並不意味着拿相同的項目到其他農村社區,而是通過國資引領,有針對性地辨別地方優勢,從而指導引進項目落地,帶動農村一起發展。

在彭澎看來,鎮域公資的共同問題,是盲目擴張與小弱落後並存,“就鎮域公資改革來講,應該把做大做強與控制公資擴張領域結合起來,不要盲目多元化、在各個領域去突破,要與民營資本形成各自有強勢的比較優勢,在有限的領域做大做強”。

裡水赤山村同樣在探索發展人文經濟道路,做活“跳火光”民俗活動,盤活歷史文化資源,以項目化、公司化、市場化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些紮根於鄉土的村辦公司,也是南海農村集體經濟向“新”而行的一個縮影。這種探索創新正是《關於推進南海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要求探索建立的“分潤模式”,推動村集體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村企聯手帶動整體發展。

脫口秀演員付航在舞臺上數次喊出“passion(激情)”一詞,點燃了這個秋季。觀察人士指出,公資系統改革亦是一塊硬骨頭,沒有激情也很難成事。

在調研中,長期關注裡水發展的觀察人士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國資做強+民企做大+村集體做穩”三位一體形成合力,就是裡水passion 新模式,也是裡水深化高質量發展內涵的一條新路徑。

“裡水公資改革佈局合理、思路清晰,而且讓頂層設計跟基層實踐相結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引領。” 佛山市“百千萬工程”智庫專家、南海區委黨校特聘教授謝曉雲表示,裡水這一模式是對南海改革精神的傳承,也是南海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探索“分潤”模式的典型代表,能有效減輕投資者和村集體負擔,提供更爲寬鬆的發展環境。

改革的出發點,是做強國資國企,發揮公資“火車頭”作用;持續做強民企、做穩村集體的前提也需要提升“火車頭”實力。如是背景下,裡水未來仍需從做大做強做優公資系統着眼,將公資打造爲撬動裡水經濟發展的一根重要槓桿。

近日,裡水鎮舉行公資改革暨人才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八條發佈大會,設定未來三年公資改革的目標是力爭公有資產規模翻一番達到260億元,營業收入翻一番達到每年10億元,對外投資總額翻一番達到50億元,完成土地整備5000畝。

裡水公資系統成立六大集團。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裡水還重新組建投資集團、開發集團、文旅集團、園區集團、城建集團、水務集團,並提出完成5000畝產業用地整備、劃定科創產業保護區的部署。此外,圍繞着產業發展所需金融活水,裡水還特地發佈“裡水展翅1號”基金,首期資金規模5000萬元,將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在新材料、醫藥健康、電子信息、智能裝備製造等戰新關鍵領域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招投貸聯動效應,以國資領投建設產業基金,帶動金融協會、總商會跟投,牽引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支持,撬動民企、村居等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形成以點帶面的聯動效應,進一步擴大金融活水支持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

無論是六大集團重組拆分調整,還是金融活水、商業協會的加持,都釋放出裡水公資改革做強做大國資的決心和信心。

在彭澎看來,裡水鎮在公資改革時改革與發展並舉,以集團化爲主要模式,並以“科創+公資”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再以“產業基金+資本招商”等“金融+”的模式爲公資改革和發展提供動力。這些創新舉措與國家經濟發展方向十分吻合,有一定的示範作用。裡水鎮通過公資改革助力解決民營企業困境的做法值得探索,但是未來要注意在產權清晰、公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操作,不要在“全面退出”和“全面推進”兩個極端走蹺蹺板。

(通訊員 郭璀 黃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