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發現:未來或將“梅雨不黴,煙雨不再”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阿妮爾)爲何如煙似霧的傳統梅雨減少了,小雨和毛毛雨多被極端降雨或高溫乾旱取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團隊首次科學構建三維煙雨偏離度指數,清晰揭示東亞梅雨已逐步丟失傳統特徵,進入“新常態”。近日,該成果入選2024年度中國氣候研究十大重大進展。

煙雨江南這一景象伴隨無數詩詞深入人心。據悉,梅雨通常出現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以小雨、毛毛雨爲主,雲霧比較濃密。通常情況下,江南煙雨需要持續弱降水條件,近地層相對溼度超過95%,溫柔的雨水恰到好處地滋潤了拔節和孕穗期的水稻,也易形成煙雨朦朧的美麗景觀。然而,近年來,“婉約”的梅雨似乎不多見了,衣物也不再容易發黴。

“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清晰地表明東亞梅雨已經逐步丟失了傳統煙雨特徵,梅雨已經進入以‘不黴’爲特徵的新篇章。”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會軍介紹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首次構建三維煙雨偏離度指數,包括連續的無雨日數、80%雨日的平均雨強和高於70%分位數的體感熱日數,發現1961年至2023年我國江淮梅雨的煙雨偏離度指數都更顯極端化,且表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

研究還發現,“梅雨不黴”的趨勢80%可以歸因於人類活動;全球增暖除了導致大氣含水量增加外,還會通過增強垂直運動和水汽條件的變化幅度影響梅雨的性質;未來增暖情景下,傳統梅雨將變得越來越罕見,而代之以極端旱澇,江南煙雨或將難得一見。

據介紹,氣候變化已成爲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擁有豐富的氣候資源和複雜的氣候系統,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開展氣候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通過前沿研究探索氣候變化的規律,構建越來越精細化的監測系統,將爲氣候預測、災害防範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阿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