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都被坑了?爲啥美國人還堅持用這些奇怪的單位?

點擊圖片跳轉視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星巴克的中杯、大杯和超大杯容量分別爲 355 毫升、473 毫升和 592 毫升。

爲什麼是這麼奇怪的數字?差評君專門去查了一下才發現,原來這幾個數字,如果換算成美式的計量單位,就正好是 12、16 和 20 盎司。

再一看,16 盎司 1 品脫,2 品脫等於 1 夸脫,4 夸脫等於一加侖,那麼請聽題:已知 1 盎司等於 29.57 毫升, 3 加侖等於幾毫升?

除此之外,美國人方方面面的單位都十分奇特,比如長度單位用英寸英尺英里,溫度單位要用華氏度 —— 大家小學的時候估計都做過類似的數學題目,要將華氏度和攝氏度進行轉換。

放眼全世界,這些英制單位就連英國人自己都不怎麼用了,也就美國人還在堅持着。

咱就是說,用這一套單位,真的不累嗎?

大家好,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些亂七八糟的美式單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單位

日常使用中的不方便不合理

剛去美國留學的朋友,可能會經常吐槽美國繁瑣的單位換算問題。

都說入鄉隨俗,但這真的不是重新記一套單位這麼簡單的事。

一般來說,使用公制單位我們只需要記住七個基礎單位,以及十進制的進位規律,就能得到一目瞭然的輔助單位。

例如:1 米 = 100 釐米 = 1000 毫米,1 升 = 1000 毫升, 1 千克 = 1000 克,簡單易懂而且直觀,不同單位之間的轉換也很明確,一毫升就等於一立方厘米,一升等於 1000 立方厘米。

而美國這套東西實在是能分分鐘把強迫症逼死。

比如之前提到的盎司,這不僅是個容量單位,同時還是個重量單位, 1 盎司大致等於 28.35 克,而 1 磅等於 16 盎司。到了長度上,美國人常用的單位就是英里、碼、英尺、英寸。

你以爲這幾個單位是十進制的區別嗎?不不不。

…… 不是,你這不同單位到底是怎麼進位的呀?

如果你覺得美國人自己從小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一定能對這套單位制度信手拈來,那就錯了。

其實美國人自己也因爲這個吃了不少虧。

1999 年,美國 nasa 發射的火星氣候探測者號飛船墜毀,原因就是控制小組搞混了公制和英制。

當時,探測器上使用的是公制單位中表示力的磅牛頓。但地面人員輸入的卻是英制單位中表示重量的磅力,於是價值數億美元的探測器,就這樣打了水漂。

這些單位到底是怎麼來的?爲什麼這麼奇怪

所以,這些奇怪的單位,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從原始時代走到今天,人類一直在遇到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將大自然裡那些 “ 不可數 ” “ 不可描述 ” 的東西,轉化爲可以依靠語言明確表達的東西。

單位,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最早的時期,人會拿自己的身體,作爲衡量萬物的尺度,比如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古人所謂的 “ 一拃 ”,大概就是人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後,兩端的距離,長度大約是二十釐米。

這被稱爲 “ 自然單位制 ”。英制單位也是類似。

比如說,英尺的寫法爲 Foot,顧名思義,即爲一個人腳掌的長度。可難道每個人腳掌都是同樣長的嗎?

而最常用的單位英寸 ( inc ),則被定義爲一節大拇指的長度,有一段時期,又被定義爲三粒小麥首尾相連的長度。

正因爲如此,英寸和英尺之間,其實並沒有明確的進位關係,你能說一個人的腳掌就正好是一節大拇指的十倍長嗎?

這一套農業時代的單位,到了工業化的今天,就已經愈發顯得笨拙,時至今日,其實就連英國人自己也不怎麼使用英制了。

但英制單位,仍然在許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就比如槍械的口徑,什麼 5.56mm、7.62mm,看上去很奇怪,但實際上換算成英制,就會發現正好是 0.2 英寸、0.3 英寸。

什麼 7.62mm、12.7mm,看上去很奇怪,但實際上換算成英制,就會發現正好是 0.3 英寸、0.5 英寸。

公制單位又是如何推廣的?

計量的轉機,發生在率先完成啓蒙運動的法國。

要知道,在法國大革命之前,他們也擁有超過800 個單位名稱,以及讓人聞風喪膽的25 萬種度量標準。

但 1795 年,法國政府將科學院建立的新度量制度開始推向全社會,這種標準化的計量思想,便正式地推廣了開來。從此,科學的計量標準,開始屬於每一個人。

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推行一種新的計量制度,就需要與整個社會的舊習俗做對抗,法國政府制定了長達數十年的計劃,軟硬皆施,終於慢慢地推進了計量單位的改革。

但除了民衆舊習的阻力,公制單位在國際推廣,也面臨着另一個對手。

大家都知道,法國,有一個老冤家,那就是英國……

18 - 19 世紀,正是英國如日中天的時候,爲了彰顯自身的霸權和優越性,英國很熱衷於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自己的殖民地推行英制單位。

這一過程相當殘暴,很多時候都是以破壞當地原有的風俗文化爲前提的。發端於不列顛羣島的英制單位,很快就隨着殖民者的腳步傳遍了全世界。

那個時期,英制單位象徵的就是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和權威。

所以很容易想象,當英國人聽說法國要推廣一個什麼國際化公制單位時,心裡會是什麼個想法……

於是,英國也針鋒相對地推出了自己的 “ 帝國制單位 ”,這個名字代表的正是當時日不落帝國橫跨全球的殖民霸權。

它在一定程度上將英國亂七八糟的度量制度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革,並且也建造了用金屬原件作爲衡量的 “ 標準碼 ” 和 “ 標準尺 ”。

但…… 如果細究一下,就會發現裡面也有很多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東西。

比如它將標準的長度單位 “ 碼 ” 定義爲,“ 在格林尼治所處維度的海平面上,一碼等於一座秒擺擺長的 39.01393 分之一 ”,而質量單位格令則是 “ 一格令等於一立方英寸水的質量的 252.458 分之一 ” ……

不是,你們是認真的嗎?這個數字真的沒問題嗎?

這些規定的數字之所以這麼奇怪,是因爲英國人是先射箭再畫靶,先製造出了標準原器,然後在原器上才測量得出的結果。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公制單位不也很奇怪嗎?

一米等於……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光是讀起來都吃力,這簡直比英制單位還要離奇啊!!

但問題在於,公制單位的定義,是隨着人們的測量精度的提升而逐漸完善的。

像是在最早的時候,當時的人們已經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因此對於 “ 米 ” 的定義,是 “ 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

到了 19 世紀末,科學家找到了自然鎘 ( Cd )的紅色譜線,發現這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復現性,於是,人們開始用光譜線的物理量來定義米的標準。

接着,在 20 世紀 70 年代,人們對於光速的測量已經十分精確,因此,國際上開始用光速作爲衡量米的標準。

可以看出,公制單位的定義實際上一直隨着科學的腳步而與時俱進,我們提出這樣的定義,是因爲我們掌握的測量工具,的確可以測量到這種精度。

但帝國制……

一立方英寸水的質量的 252.458 分之一,這在當時到底要怎麼測啊?

好巧不巧, 1834 年,英國議會失火,保存的幾件標準原器付之一炬,然後尷尬的地方就來了,大家發現……根據這套描述,想要精準地 “ 重現 ” 一套新的標準原器,幾乎是不可能的!

英國這套分庭抗禮的想法於是發生了動搖。而另一方面,因爲公制單位在科學研究上的便利性,英國的科學家也是公制單位的主要推動者和擁護者。

於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英國人對自己的這一套帝國單位制,也就不再堅持了。直至今日,英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公制轉化,只是在部分場合,比如道路里程、車輛速度等,仍然會沿用英制。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曾經和公制分庭抗拒的所謂 “ 帝國制單位 ”,本就不是什麼光彩的東西。

它的流行並非是基於科學和理性,而是靠着殖民者對殖民地殘酷的武力壓迫、文化摧殘和不公平貿易的產物,是帶英帝國大缺大德的體現之一,姑且不論它使用起來是否方便,這一套制度本身就代表着一段世界廣大受壓迫人民不太願意接受的歷史。

1875 年,《 米制公約 》問世,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科學擺脫了國界的限制,理性的思想超越了過去各國依靠霸權建立起來的 “ 疆域式度量 ”。

世界各國在同一套國際公約的引導下,開始使用同一套公正的、有理有據的計量單位,標準化的浪潮在全球興起,並一直延續到今日。

# 不走尋常路的美國美國爲什麼改不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英國都改了,美國,爲什麼改變不了?

其實需要澄清的一點是,美國人所使用的單位,和英國那套 “ 帝國制單位 ” 根本不一樣。而且美國人自己也不愛說自己用的是英制單位,他們會說自己這套是 “ 美製習慣單位 ” 。

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爲了對抗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謀求獨立的美國和當時的法國結成了盟友,所以從政治角度來說,公制單位問世之初就受到了美國政治家的歡迎與認可。

可爲什麼直到今天,美國人都很固執地使用着這一套古舊混亂的單位制度呢?

這裡有一個傳說,說法國當初曾經贈送給美國一套標準的公制單位衡量,要幫助美國人建立標準化公制度量,結果在半路上船隻遭遇風暴,偏航後被海盜截胡了,於是導致美國錯過了改用公制的最佳機會,因此就有 “ 一場風暴改變了美國 ” 的說法。

差評君仔細查找了相關資料,發現這個傳說的歷史原型,實際上是這樣的:

法國有一名博物學家 約瑟夫 · 董貝,在 1788 年開始和 托馬斯 · 傑斐遜 書信聯絡,信中, 傑斐遜 多次邀請 董貝 前往美國,並給他帶一套公制度量標準的原型物過去。

到了 1794 年, 董貝 終於動身,但卻在路上被英國私掠船海盜襲擊, 董貝 不久後就在海盜的囚禁中死去,而他攜帶的兩件度量模型也被海盜賣掉了。

然而,那個時候,是 1794 年,就連法國都還沒來得及開始推廣公制化,更何談影響美國呢?

與其說是海盜讓美國錯失了機會,倒不如說,這個機會本身就是他們自己拋棄的。

一些美國人爲了改變單位而做的……努力?

想要搞清楚美國到底做了什麼,我們或許還得從 1790 年說起。

1790 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 傑斐遜 就建議國會進行單位度量改革。

但是, 傑斐遜 想推行的並不是公制,而是基於公制的另一套平行的美式度量標準,比如規定 1 英尺 = 10 英寸,1 盎司 = 1 立方英寸等。

不過,這個議題在國會來來回回扯了六年,最後被束之高閣,國會的議員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而到了 19 世紀,當時的美國正值工業革命的高峰。

輪船與鐵路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這一時期的美國幾乎是在工業化的道路上一刻不停地狂奔,工業指數、人口和經濟幾乎每一年都在指數膨脹。

然而,正如大多數移民到了美國之後都說英語一樣,同樣源於英式文化的英制單位也成爲了美國和這批新移民之間爲數不多的紐帶,爲了維持穩定,計量單位的改革始終沒能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的推進。

同樣的原因,當時的美國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就應了那句船大難調頭的話,想要推行計量改革,也意味着所有的工廠、生產流水線等等全部都得改,正在發展之路上狂奔的美國顯然也不願意停下來。

另一方面,科學家始終是推動計量單位改革的主力軍。但在 19 世紀,美國的基礎科學水平還顯著地落後於歐洲。

美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逐漸取代歐洲,成爲科研的中心,而在此之前,美國在科學上的成就是完全無法和歐洲相提並論的。相比於那些能夠賺錢的發明研究,對科學的研究根本不是當時的美國在意的東西,

因此,公制化的主要推動力量,也即科學界,在美國並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兩相結合,就導致傳統計量單位就在美國愈發地根深蒂固。雖然政治上美國幾乎是最歡迎公制的國家之一,但歡迎歸歡迎,民衆還是我行我素。

隨後到了 20 世紀,餘暉未盡的英國和經濟實力迅速躥升的美國先後成爲了世界的霸主,佔據世界經濟的半壁江山。

同爲盎格魯 - 撒克遜人的後裔,當時的英美甚至產生了 “ 盎格魯撒克遜人領導世界 ” 這樣的極端呼聲。

對公制化的反對,又伴隨着狂熱而極端的民族主義一同出現。

這些反對者主要是那些在工業化浪潮中受益的知識分子,他們明面裡打着反對公制化的旗號,暗地裡卻鼓吹美利堅是 “ 天選之子 ” ,認爲美利堅的一切都完美無缺無需改變,像是美利堅使用的度量制度,更是 “ 天意註定 ” “ 上帝賦予 ” 。

當時的這些反對者爲了攻擊公制化,還專門編纂出了一本名爲《 公制謬誤 》的書。

這本書差評君專門去了解了一下,發現,這裡面除了有對公制度量進行的各種抹黑和造謠之外,還有對於美利堅自身獨特性的狂熱支持,以及對一切外來事物的不屑一顧。

我們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老祖宗就是這麼幹的,你還能比老祖宗聰明?這就是阿麥瑞卡!

這本書的其中一個重大觀點, 就是公制單位是歐洲勢力干預美國內政的一種表現,是外部勢力的陰謀。

這些內容放在今天去看,當然不值一哂,但在當時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公制化的進程,於是被又一次耽誤了。

再之後就到了 1975 年,當英國都開始推動公制化進程後,美國的國會也終於出臺了一部《 公制轉換法 》。

然而,這部法案雖然約束了政府機關,但卻並未對民衆和工商業起強制性的作用,整體上就是全憑自願,既然如此,那在長期的約定俗成下,自然是響應者渺渺無幾。

由於改革的難度太大,再加上隨後上臺的里根總統奉行精簡財政的思想,於是到了 1982 年,這部法案索性就被廢止了。

再加上,因爲美國長期一直處於經濟、文化對外輸出的領先地位,這其實也讓許多美國人很難對標準化產生共鳴。我都這麼厲害了,爲什麼還要學你呢?!

# 總的來說

事實告訴我們,英式單位,這套起源於古羅馬農業社會的老舊單位制度,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工業化的今天,世界上還拒不使用公制單位的國家和地區,同樣也越來越少。

無論如何,人類總是在向前進步。小小的單位,其中就蘊含着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和對科學的認知。試想一下,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街頭巷尾用千克、米討價還價,而另一邊,科學家也在使用同樣的單位,探索着宇宙的終極,這何嘗不是一種浪漫。

“ 差評君,我還是不明白,美國明明已經是經濟領先、獨步全球,爲何還獨獨放不下一套美式計量單位?”

“ 如果不用這套美式計量單位,世人又怎知我經濟領先、獨步全球?”

撰文:遠方編輯:蛋不利多 & 結界 & 小鑫鑫

視頻製作:B 站差評君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 衡量美國 》

美國 1975 年《 公制轉換法 》

美國的 “ 美式單位 ” 有多奇葩?轉化計量法之難,堪比殖民月球

美國常用的 “ 美式單位 ” 有多瞎?要把中國留學生都逼瘋

公制單位發展史-道客

《 計量單位進化史 》

因公制英制換算錯誤 美火星軌道器燒燬_國際新聞_新聞中心

混亂的英制單位不只是換算困難而已,搞不好會死人的

美國:英制與公制的 “ 百年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