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多選題 政府、國會與人民共同面對

(圖/總統府提供)

對於臺灣的能源議題,賴清德總統於8月8日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時指出:「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才能夠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面對錯綜且多面向的議題,不僅需要探討多元解方,也必須檢討深思2025非核家園政策、2030年前電力供需的壓力,以及2050淨零碳排的需求,釐清解決問題的緩急時序。

臺電董事長曾文生說明未來電力供需面臨六大挑戰:用電成長率倍增、需求型態改變、舊機組除役與新機組銜接問題、電網韌性建設難題多、區域供需失衡、節能與減碳需求等,而這正是迫切需要提出解答的能源議題。對國人與企業最憂慮的電力供給問題,曾文生坦言,2024年至2027年夜間備轉容量率會從2023年的14.7%降低到8.1%~10%,儘管供電足夠不至缺電,但在調度上需更爲謹慎。

經濟部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指出,雖然2030年前國內供電無虞,但因高耗電的AI與半導體產業擴展,逐年用電年增量將由710MW升高到1100MW,24小時營運的特性也使得夜間離峰用電增加。已退役的燃煤機組可作爲緊急備用機組,但若產生故障或突發意外,仍會對調度造成不少困難。

許多論者認爲核能是多元穩定供電的重要選項之一,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臺灣可仿效美、法、加、日、韓、芬蘭等25個國家在2023年COP28會議簽署2050年核電成長3倍的核能倡議;若讓臺灣核二、核三延役,再加上引進OL3新型核能機組,可大幅增加低碳核能在臺灣發電結構的比重,也爲邁向2050淨零碳排做出貢獻。

然而尚未成功商轉、研發進度不如預期的核融合或SMR等新核能技術,無法期待能在5或10年後即可建置電廠並加入電力供應。較爲可行的做法是核三延役,而郭智輝部長表示核一、核二停機已久,若要恢復運轉,需要比核三更大規模的整體檢修。考量用電需求增加,核三有可能作爲2027到2029年AI用電爆量增長時的備援電力。

賴總統、卓院長及郭部長皆多次強調,只要安全無虞、核廢料可處理、臺灣社會有共識,不會排斥新核能的使用;至於核三延役議題,賴總統也表示讓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作爲溝通平臺,擬定較好的解決方案供社會檢視。不過,無論是已停機的核電廠在極端情況下作爲緊急使用或備援電力,皆須以安全運轉、核廢處理以及社會共識爲先決條件。然而,美、日許多舊式核電廠也在進行延役計劃,但均遭到新舊法規轉換問題,及安全風險評估規模過大,使得重啓運轉的成本遠比預估還要高。

政府、國會與臺灣社會應一同思考,核能如何能作爲2030年以前的備援需要。目前核三1號機已停機,2號機也將於2025年5月停機,並已超過運轉執照到期要申請延役的5年法規期限,臺灣社會若對核三延役有共識,國會朝野應當努力在確保核安、核廢問題能處理的狀況下修改核能法規,提供經濟部與臺電可以操作的合法程序,也給我國能源運用上多一個彈性的選項。

核能是能源的選項之一,再生能源則是必選題。無論是爲了臺灣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或是響應COP28與會國倡議再生能源增加3倍的目標,針對已落後進度的再生能源布建,持續加速、擴大發展,仍是臺灣政府與人民因應氣候變遷共同的責任與對策。(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