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是東石蚵還是越南蚵? 水試所推1技術清楚辨識

水試所今舉辦記者會,公佈「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等產地鑑識技術。記者胡瑞玲/攝影

我國近10年牡蠣(蚵)產量大幅下降,進口蚵數量則逐年增加,目前市面上約五分之一爲越南蚵,然而越南蚵因與國產蚵外觀相似,常發生便宜越南蚵混充高價臺灣蚵的疑慮,也導致國產蚵滯銷影響蚵農。農業部水試所今表示,已建置完成牡蠣產地鑑別技術,未來可區別國產蚵及進口蚵,待擴大推廣後將研擬查驗機制。

水試所今舉辦「『蚵』班出身,真正『蠔』」記者會,公佈「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等產地鑑識技術,經衛福部食藥署審議通過,3日公開爲建議檢驗方法,以科學技術判別國產蚵及境外蚵。

根據水試所統計,國產牡蠣產量逐年下降,2019年產量爲1萬9473公噸、2020年1萬9243公噸、2021年1萬7954公噸,2022爲1萬6692公噸;總產值部分,2022年爲38.9億元。

進口量部分,2019年總計共1931公噸,其中越南牡蠣有201公噸;2020年進口2602公噸,越南牡蠣1356公噸,越南進口量與2019年相比增6.7倍;2021年總計3457公噸,越南牡蠣1786公噸,與2019年相比增8.9倍;2022年共5217公噸,越南牡蠣3023公噸,與2019年相比增15倍;今年1至9月進口量爲4525公噸,越南牡蠣2404公噸,與2019年相比增加逾15倍。

嘉義區漁會推广部蚵農陳宏聰表示,越南蚵與國產蚵肉就連當地蚵農都難以辨識,但每臺斤價差約30至40元,對盤商來說利潤非常多,現在有技術鑑定及產地溯源,鼓勵有更多蚵農張貼標章,讓國產蚵有真正依據,也讓消費者瞭解、確保購買到的產品來源。

水試所指出,牡蠣生長過程雖不會移動,但濾食海中營養成分,可食組織會累積生長及棲息環境中的各種元素,利用這樣的特性可反應牡蠣產地來源環境,作爲產地鑑別重要依據,過去1年透過檢驗595件(國產380件、境外215件)、1785筆特徵元素分析資料庫,辨識率已達97.3%。

但水試所坦言,目前僅能辨別國內、外產地的牡蠣,若要進一步區別臺灣各區的牡蠣如東石蚵、布袋蚵等較爲困難,因爲牡蠣外海養殖範圍較小,最多隻能辨別是臺灣本島蚵或澎湖生產的蚵。

漁業署說明,爲推動國產牡蠣產地溯源,積極輔導國產牡蠣業者導入水產品溯源制度,迄今已通過產銷履歷及水產品可溯源標章戶數達702戶,逾總牡蠣養殖戶35%,另爲強化國產牡蠣溯源標示,也輔導50戶取得溯源牡蠣養殖戶購置貼標機及束口機等設備,並鼓勵於產品張貼標章,以及輔導剖牡蠣場域提升衛生保鮮設備及友善工作環境達到112戶。

水試所補充,未來驗證技術的運用會與漁業署、食藥署討論,預計先以具產銷履歷的業者爲優先,再擴大至傳統市場,盼能逐漸做出市場區隔,讓國人能選擇具有認證的國產牡蠣。

越南蚵與國產蚵肉眼難以分別,但每臺斤價差高達30至40元。記者胡瑞玲/攝影

農業部水試所及漁業部推廣產地溯源,鼓勵蚵農張貼標章QR code作爲國產品依據。記者胡瑞玲/攝影

水試所今舉辦記者會,公佈「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等產地鑑識技術。記者胡瑞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