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西安門大街
劉蘭塑衚衕攝影/趙信儒
◎王越(地理學者)
清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西安門外以東至今北海大橋稱西安門大街。這條大街兩側分佈着老北京具有代表性的衚衕街巷,如西黃城根北街、西黃城根南街、西什庫大街、頒賞衚衕、惜薪衚衕、真如鏡衚衕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此,向大家介紹幾個在這條大街上發生的陳年往事。
御馬圈蓋起京師圖書館
西安門大街與府右街北口相接,府右街以東到北海公園一段稱文津街,街北有中國國家圖書館南區分館,元興聖宮、明玉熙宮舊址。明嘉靖帝崇信道教,經常來玉熙宮做醮供(道教活動),皇家也經常在這裡演戲。萬曆帝時,選近侍二百名,在玉熙宮學習官戲,歲時升座,則承應之。清時改爲內廄,稱御馬圈,後名小馬圈。
宣統元年(1909)清政府學府部奏請籌建京師圖書館,主要用於收藏善本書等古籍,館址在今地安門外什剎海廣化寺。1929年,在御馬圈舊址奠基建北平圖書館,因收藏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內的《四庫全書》,改門前街名文津街。主樓前庭院中的華表一對,原是圓明園安佑宮大門內的飾物,經當時政府批准,從圓明園遷移到這裡。
文津街3號,坐落着北京圖書館主樓,西側建有靜生生物調查所。範靜生生於清光緒元年(1875),是梁啓超的得意門生。
1916年,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範靜生和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請陳獨秀爲北京大學文科長,聘請朱希祖爲文科講師,李大釗爲圖書館主任,辜鴻銘爲英文教授,諸多賢達齊匯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最終成爲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1918年冬,範靜生與張伯苓、嚴修一同赴美國考察教育,回國後即致力於南開大學的創辦。範靜生生前熱衷生物學研究,死後其弟範旭東捐款,於1928年4月創辦靜生生物調查所。
1950年6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址遷至北京文津街3號靜生生物調查所原址。當時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像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錢三強、蘇步青、周培源、江澤涵、華羅庚等人,都在這裡辦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科學界的許多大事,諸如創建新的科研機構,爭取錢學森、趙忠堯回國,制定科學遠景規劃,研製“兩彈一星”等等,都在這裡開始籌劃並組織實施。
皇城內的安樂堂
北圖西側有養蜂夾道,過去叫羊房夾道,後以諧音名養蜂夾道。明代,在羊房夾道內設有內安樂堂,是明代幽禁年老宮女、患病宮女或獲罪宮人的地方。
歷史上,明憲宗喜愛比他大十七歲的萬貴妃。萬貴妃專寵善妒,凡有孕的妃子和宮女都受到她的迫害。宮中女史紀氏頗有才德,召幸之後受孕。所幸宮女瞞報孕情,萬貴妃只將紀氏貶至內安樂堂。後來紀氏生了朱祐樘,將孩子抱至他處撫養。6年後,朱祐樘纔回到皇城認父,紀氏受封爲妃子,移居至永壽宮。朱祐樘17歲繼承皇位,年號弘治。他主政的18年清寧朝序,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史稱“弘治中興”。
“劉元塑造”被訛傳爲劉蘭塑
劉蘭塑衚衕位於西安門大街以北,呈南北走向,北至草嵐子衚衕。元代在衚衕北口有座叫“元(玄)都勝境”的寺觀,寺中正殿供着玉皇大帝塑像,左殿供着三元帝君像。這些塑像栩栩如生,生動傳神,爲元代劉元塑造。清朝改稱天慶宮,劉元這位塑像家的名字也被衆口誤傳成劉蘭或劉鑾,遂名劉蘭塑衚衕。在中國歷史上,雕塑家被視爲匠人,而劉元不但留下了姓名,且在北京市中心有一處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衚衕,真是彌足珍貴了。清人有詩讚之曰:“天慶神模哲匠心,儀容肅穆殿森沉。古傳絕藝劉鑾塑,元代稱名直至今。”
草嵐子衚衕位於劉蘭塑衚衕接合,清初設三旗牛羊羣牧處,康熙改置慶豐司,負責牛羊羣的飼養、放牧和供給,在皇城內外及南苑、豐臺、口外等地設有牛羊圈、牧廠、草欄等。草嵐子衚衕與飼養御馬的草料廠“御馬倉草欄”相近。1949年,定名爲草嵐子衚衕。1931年,北平司法部在這裡設置臨時看守所,雖幾經演變,仍俗稱草嵐子監獄。牛圈在草嵐子北段,1965年併入草嵐子衚衕。1990年拆除草嵐子衚衕,併入西什庫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