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這2個飲食習慣嗎?當心拉高中風機率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中風病例有84%與23項可改善的危險因子有關,這代表世人有很大的機會能預防中風發生。(圖:shutterstock/達志)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神經學》(The Lancet Neurology)18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2021年全球新增中風病例多達1190萬人,中風相關死亡人數多達730萬人,比1990年各暴增70%、86%,增幅驚人。中風可經由防治手段高度預防或降低發生率,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上述近1200萬新增病例,逾8成可歸咎於23個危險因子,其中2個是大衆較少注意的飲食習慣,而且影響程度增加。
綜合英國《每日郵報》、醫學網站EurekAlert報導,研究發現,84%的新增中風病例與23個可改善的危險因子有關,這代表只要找出有效的防治手段,世人有很多機會能預防中風、降低中風機率。危險因子包括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攝取量偏低,這2個飲食習慣的致病影響力分別增加了23%、5%,值得注意。
其餘危險因子包括:環境顆粒物污染(例如懸浮微粒)、固體燃料造成的居家空氣污染(例如燃燒煤炭木材)、低溫、高溫、鉛暴露、高鈉飲食、飲食富含紅肉、飲食富含加工肉品、水果攝取量低、蔬菜攝取量低、全穀類攝取量低、飲酒、低纖維飲食、低運動量、吸菸、二手菸、高BMI(肥胖)、收縮壓數值高(高血壓)、空腹血糖數值高、壞膽固醇數值高、腎功能障礙(腎絲球過濾率低)。
含糖飲料、汽水、可樂、額外加糖的果汁,不利於心血管健康,少喝爲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腦供血中斷導致腦細胞死亡,腦功能就會出問題,若造成損害,可能導致長期身障,思考能力、體感都可能損傷。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成因以脂肪沉積或血栓導致大腦動脈血流受阻爲主,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長期患病而導致血管因斑塊形成而變窄甚至阻塞。血管斑塊由膽固醇、鈣與其他物質形成,積聚於動脈管壁,久而久之成了動脈粥狀硬化。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元兇之一就是含糖軟性飲料,多年來專家不斷警告少喝爲妙。此外,Omega-6攝取量偏低也增加了患病率,這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存在於植物油、堅果、種子,能促進心臟、循環系統健康。飲食內容與習慣不良、高度加工食品吃太多,都可能拉低Omega-6攝取量。
最常見的Omega-6脂肪爲亞油酸(linoleic acid),可從植物種子攝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23個與中風有關的危險因子之中,1991年至2021年這段期間影響程度增加的還包括BMI偏高(上升88%)、高溫(上升72%)、高血糖(上升23%)、久坐少動(上升11%)、高血壓(上升7%),空氣污染影響程度也增加了14%。這顯示全球各國必須趕緊採取有效手段,在監測、預防(管理血壓、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急救與康復等層面,減輕中風機率與負擔。
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因中風導致身障與死亡的人數之中,有半數是最致命的出血性中風引起,發生率爲缺血性中風的一半左右。研究報告第一作者是華盛頓大學心血管疾病專家強森(Catherine Johnson)。她說,除了大衆熟悉的空污、肥胖、高血壓、吸菸、久坐少動、高溫等因素,飲食習慣也很關鍵。中風不僅是中老年人口健康一大威脅,年輕人肥胖比例、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比例不斷上升也成危險羣,爲了遏止中風年輕化趨勢,各國務必採取有效的預防策略。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吸菸有礙健康,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