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文化風景 細數香港院校的那些現代化建築

新華社香港2月2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丁梓懿)建築是一門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一座城市的建築風格能充分反映它獨有的文化特徵。香港首個“十年百名建築展”日前在中環拉開序幕,香港與內地共100個優秀建築項目進駐展館。一些香港知名院校的建築也因極具現代感的獨特設計而“榜上有名”。

小標題)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爲香港傳統名校之一,設有中學部小學部。小學部於2004年建成,設計師在尊重現有歷史建築的前提下,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連同校內的體育館、游泳池、宿舍大樓玻璃亭及新翼,成爲書院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在小學部的校園裡,不同種類樹木分佈在各個角落。而學校作爲一個製造記憶的場所學生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一樣的感懷。大樓的建築地面被刻意降低,使得建築物二樓與草坪相銜接,與大草坪對面的中學部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爲保留小學部內三棵原有的大樹,建築師在設計連接小學的高架天橋時,修改了橋面的平面座標,使這些樹木可以在橋中央穿過,雙程分隔車道及消防緊急通道也可在樹幹兩側通過,很大程度保留了原有面貌。

新翼外牆則以灰白兩色爲主色調,室內用石板及橡木作爲裝飾,並配合玻璃等現代元素。玻璃亭保留了原有中庭的感覺,對流的設計有利於採光及通風,樹蔭爲涼亭遮光,降低對冷氣機的需求,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

(小標題)香港中文大學綜合教學大樓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由三所中文專上學院合併組成。校園依山傍海,樹木花鳥種類繁多,人文氣息濃厚,被譽爲亞洲最美大學校園之一。

校內的綜合教學大樓外形方正優美,內部設計感強,是建築系學生的大本營。大樓與康本國際學術園、伍何曼原樓僅隔一條馬路,設計者通過“社區視窗概念將校園兩個部分連接起來,營造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建築還利用中庭和多層平臺創造出隨意多變的學習和活動空間,以開放靈活多變的手法創造出不同用途的空間形態。

建築師在設計基地佈置、建築外牆時運用環保概念,根據現場環境從不同座向引入自然光,同時阻擋熱和噪音。中庭天窗則採用建築整合太陽能板,不僅爲室內提供採光,還能爲大樓供電。屋頂花園則可降低建築太陽能輻射的吸收率

(小標題)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成立於1937年的香港理工大學是一所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校內的賽馬會創新樓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和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的總部。樓高15層,面積達1.5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超過1800名師生。大樓以設計教學及創新用途爲主,設施主要包括實驗室、展覽空間、階梯教室、設計工作室、多功能教室、休閒區域等。

創新樓坐落在校園東北角一塊狹窄而不規則的場地上,延伸至校園中心,南面毗鄰大學足球場北臨九龍走廊高速公路立交橋。該樓憑藉基建設施的出色結構設計,成爲理大校園內的獨特地標

創新樓是由知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設計。她在設計上融合塔臺的典型特徵,形成流暢輕快的組合線條。室內的玻璃幕牆和中庭空間則增強了建築的透明性連通性。創新樓將學校裡的各種設計項目聯繫起來,搭建了一個多學科互動交流的環境,呈現出一種集體研究的文化現象。

(小標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成立於2007年,是香港職業訓練局爲培訓創意工業人才而設立的專上院校。2010年,面積達42000平方米的院校落成。一個巨大方正的空間是整個建築的基礎,被稱爲“城市休息室”,可俯瞰周邊環境,用來組織會議及人員交流。室內的綠色空間和外部的城市景色交相呼應,互爲補充。

設計融合了天空與地面的元素,從玻璃與鋼鐵材質、光線與透明感中得以顯現。空中平臺覆蓋着雪白的玻璃,像一座“空中城市”漂浮在塔樓之上,將圖書館、行政辦公室等空間集中在一起。塔樓的結構與垂直連接也是設計的亮點所在,反映了該學校學科的多樣性與特殊性。

這一系列現代感極強的建築爲各自的學校賦予了新的生命,恰恰證明了如今的院校不僅僅是傳播知識、交流學術的場所,更成爲了一個兼顧實用與美觀、外在與內涵的地方。

目前,這些建築項目與其他90多個項目正在香港中環元創方進行展覽。主辦方通過圖片、影像、模型等形式,讓參觀者在同一個地方就能欣賞到來自香港及內地不同省市的豐富多元、風格各異的建築物。

(原標題:凝固的文化風景 細數香港院校的那些現代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