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在臺灣走出自己特色 料理手法著重「煎」

牛排料理在臺灣消費市場大,業者分析,主因是臺灣民衆普遍認爲吃牛排具有儀式感,特定節日往往都會以牛排爲第一選項,其中臺式牛排跟其他國家不同,尤其以「煎」爲最大特色。

根據美食作家魚夫的專欄,臺灣在日治時期後才普遍開始吃牛,臺灣最早的牛排紀錄可追溯至1908年,後來隨着牛肉料理進入臺灣人的餐桌後,牛排逐漸普及,成爲平民也可以吃得到的食物,更逐漸發展成在節日或特殊紀念日時首選的食物品項。

雅室牛排董事長範碩芬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臺灣的牛排最剛開始出現在鐵板燒料理上,是源自日本洋食作法,臺灣在鐵盤上吃牛排,這是在歐美所看不到的特色,臺式牛排一定是在煎板上操作。

範碩芬指出,像是製作牛排時會有「喂油」的手法,把油淋在牛排上,美式比較偏好在爐具、高溫烤爐上操作,而臺式則是在煎板上,雖然有點像日式牛排的料理手法,但大概只有臺式牛排會在煎板上操作,夜市牛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範碩芬表示,臺式牛排的味道和風格比較粗獷、直球一點,而美式牛排則是以高溫烤爐讓味道和溫度慢慢進入肉裡,吃起來是比較嬌嫩的口感。

餐飲求新求變,老餐廳要如何在創新浪潮中還能保有老味道是一大課題,範碩芬說,雅室牛排經營30多年,牛排的味道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她規劃朝配菜、甜點或特殊節日的方向着手,以跟上消費者腳步。

近期雅室牛排的版圖從臺北擴展到桃園,範碩芬說,雅室牛排偏向穩健經營爲主,而且客羣本來就有很多消費者是從桃園北上,加上某次讓消費者許願,也以桃園爲前幾名,因此展店時,就未優先考慮熱門的臺中或高雄,而是選定桃園,後續也將持續往其他縣市展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