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頒發量子點研究 有助半導體、光電發展與腫瘤手術

諾貝爾化學獎4日揭曉,由3名學者巴汶帝、布魯斯、艾吉莫夫同享殊榮。(翻攝諾貝爾獎X官方帳號@NobelPrize/李侑珊臺北傳真)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莫吉·巴旺迪(Moungi G. Bawendi)、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布魯斯(Louise E. Brus)以及俄羅斯固態物理學家埃基莫夫(Alexei I. Ekimov)獲獎,表彰他們在量子點(Quantum Dots)方面的科學研究成就。學者分析,相關學理應用不只可貢獻於半導體與光電產業,更有助於醫學領域,能協助醫生在手術時照亮腫瘤組織。而這也是量子點研究首度獲頒諾貝爾獎。

臺大化學系教授兼新興物質與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周必泰表示,伴隨顯微技術的出現,奈米科技早在1980年代便蓬勃發展,此後則隨着科技快速進步,更成爲一個超大的科研領域,可應用於半導體與光電產業,甚至也可用來發展入太陽能電池技術當中。

周必泰特別提到,布魯斯大約在15年前曾受邀來臺演講,當時場面座無虛席,印象他本人話不多,但表達用字非常清晰仔細,「思路超級敏捷,那時我們就覺得他一定會得諾貝爾獎。」

周必泰說,布魯斯在1983年便針對量子點展開研究,並發表論文,在國際已是知名學者,今年獲獎成果可說是歷年研究的涵蓋化與集大成。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智慧生物工程專題中心執行長陳培菱提到,量子點對於控制顏色的效果非常好,相關技術不只可應用於LED等半導體光源領域,更可使用於醫學。

陳培菱說,尤其當醫師開刀時,如果需要知道腫瘤位置在哪裡,便可以撒上量子點作爲照射,看到腫瘤發光再進行切除,有助於提升手術準確性。不過量子點具有毒性,是否合適於手術使用,目前科學與生醫領域仍有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