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專家:陸貢獻全球經濟成長30%、貿易壁壘應降低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我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壁壘。」8月31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娜 (Margit Molnar) 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30%左右,顯著拉動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增長,其影響力極爲深遠。

莫爾娜認爲,國際貿易對所有參與國都具有利益,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應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定,而且最好是降低關稅,降低非關稅壁壘。「不僅出口商能從國際貿易中受益,進口商同樣能通過全球比較獲得價格更低且質量可接受的產品,從而優化資源配置。」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最大的發動力。」莫爾娜表示,如今,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30%左右,顯著拉動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增長,其影響力極爲深遠。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中國能夠維持其高增長態勢,作爲經濟大國,中國的貿易份額佔據重要地位。

報導稱,儘管隨着GDP增速的提升,貿易佔GDP的比重可能會相對下降,但這並不意味着貿易總量的減少,而是反映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貿易增速自然放緩的普遍規律。

因此,減少貿易壁壘、維護開放和包容的全球貿易體系顯得尤爲重要。這樣的舉措有助於各國共享經濟增長的紅利,推動全球經濟實現更加均衡、可持續的發展。

莫爾娜認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作爲「世界工廠」的角色爲全球經濟提供了巨大機遇,主要體現在承接國際產業鏈中的加工組裝環節,將中間產品加工後再出口至其他國家。

隨着中國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逐漸能夠自主生產更多高技術含量的中間產品,減少了對國外進口中間產品的依賴。這一轉變標誌着中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通過OECD的增加值貿易指標,莫爾娜認爲,中國近年來在國際貿易中的兩個顯著趨勢:一是外國中間產品在中國加工中的使用比例下降,二是中國自主生產高技術中間產品的能力增強。「這種趨勢反映了中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結果,也預示着未來中國將繼續沿着這一方向發展,其背後的驅動力包括科技進步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升級。」

國際貿易的互利性爲各國提供了合作與發展的平臺,而中國作爲曾經的「世界工廠」正經歷着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其增加值貿易指標的變化是這一轉型的直觀體現,預示着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和持續發展的潛力。

關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莫爾娜認爲,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增長速度放緩、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等。儘管如此,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舊穩固,預計在到2050至2060年左右,人均收入將逐漸接近並趨同於經合組織發達經濟體水平,經濟增長率也將相應提升。

爲應對短期挑戰並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中國需着重提升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同時加快養老金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爲激發服務業活力,提升經濟效率,建議中國應逐步打破行政性壟斷,減少地方保護主義,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此外,中國製造業競爭已較爲充分,但服務業領域仍有待進一步開放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