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不一定從南非而起」 專家籲提升非洲疫苗覆蓋率至50%

非洲南部11月24日首次通報新型變異株,世界衛生組織(WHO)26日將其命名爲Omicron,並列「高關注變異株(VOC)」。(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Omicron雖集結Alpha、Beta、Gamma、Delta四大天王的變異點,但新增的變異點仍可藉由非藥物公衛措施(NPI)防範再一次的流行。(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非洲南部11月24日首次通報新型變異株,世界衛生組織(WHO)26日將其命名爲Omicron,並列「高關注變異株(VOC)」。昨外電報導指出,荷蘭在國內檢測樣本中發現Omicron,早於南非的通報時間。專家表示,Omicron疫情不一定從南非而起,在疫苗不平等之下,打過疫苗的國家所殘留的抗藥性病毒產生後,容易找到疫苗覆蓋率低的地區擴散,過去印度變異株(Delta)也是如此,呼籲WHO儘速提高非洲的疫苗覆蓋率到至少50%,避免第2波疫情產生。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南非8月以來流行的變異株以Delta爲主,但近1個月則有高達76%都是Omicron,表示局部地區的主流已被取代,傳播力強無庸置疑。由於當地疫苗覆蓋率低,相同的傳播速度是否適用於高覆蓋率國家,還需思索。全球多國在過去2、3個月打開國門,如今在非洲、北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都已出現Omicron個案,各國雖針對南非採取入境限制,但不代表疫情一定是從南非而起。

陳秀熙解釋,Omicron出現的速度快,通常是打過疫苗的國家抗藥性病毒殘存所致,病毒在世界的某處(如:歐美地區)產生後,再到非洲這種疫苗覆蓋率低的地區擴散。近期外電報導就指出,荷蘭國家公共衛生及環境研究院(RIVM)在當地11月19日、23日採集的檢測樣本中發現Omicron,早於南非的通報時間。南非的通報是值得鼓勵的,WHO應第一時間輸入疫苗,提高非洲的覆蓋率到至少50%,避免第2波疫情產生,也能借此瞭解疫苗是否能防治Omicron的流行。

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目前有限的證據認爲Omicron的傳播力更強更快,且康復者再次感染的風險增加。另因Omicron棘蛋白上69-70位點的缺失(與Alpha病毒相同),因此在目前Delta盛行情況下,透過PCR檢測,就能在定序前偵測出Omicron。由於Omicron在棘蛋白上出現36個變異點,可能使疫苗產生免疫識別逃脫而降低效益,不過口服抗病毒藥物因作用機轉不在棘蛋白,可能仍有效。

因應Omicron風險,多國都已祭出更嚴格的邊境措施。公衛學者範僑芯舉例,英國11月下旬將非洲南部多國列爲高風險國,停止直飛航班,並要求這些國家入境者強制隔離10天並採檢,檢出陰性才能進入社區;另以色列全面禁止外國旅客入境,馬來西亞則是禁止國人前往高風險國家,而瑞士、義大利、美國等都已禁止非洲南部6國以上旅客入境。

至於臺灣,陳秀熙表示,今天唯一最重要是守住境外,高規格境外管制是全球在學習的目標,現有的入境3採措施強度足夠。面對Omicron,他呼籲大衆不要太憂慮,須用科學精神面對,Omicron雖集結Alpha、Beta、Gamma、Delta四大天王的變異點,但新增的變異點仍可藉由非藥物公衛措施(NPI)防範再一次的流行。

陳秀熙呼籲以三聯體防疫,即疫苗、檢測、NPI相輔相成的作法來控制疫情,因Omicron可能導致突破性感染增加,需要改良版的疫苗,在尚未達到羣體免疫時也應加強NPI實施。檢測方面,由於Omicron帶有69/70 deletion,應善用RT-PCR早期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