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搖擺不定 去風險但不脫鉤

德國總理蕭茲無視反中氛圍,2022年11月率領豪華經貿團訪中。然德國政府7月13日公佈史上首份「中國戰略」,強調去風險及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初帶領53位企業巨頭出訪北京,重申他主張的「歐洲戰略自主」,稱歐洲不該成爲美國附庸捲入臺海衝突,但此話一出在歐美引起譁然。

義大利是七國集團(G7)中唯一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但義國總理梅洛尼已宣佈退出不再續約,改簽貿易協議。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4月初訪問中國前夕,就率先將對中政策定調爲「去風險化」,要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喊出的和中國脫鉤有所區別,這在6月底的歐盟峰會形成共識。5月的廣島G7峰會,也將對中國「去風險」但「不脫鉤」寫入聯合公報。

歐盟意識到電動車電池原料、半導體及其他關鍵產品的供應鏈,恐因與北京切斷關係而受創,但又要降低對中國依賴,而有「去風險化」這個產物,緩和「脫鉤」對自身經濟衝擊。歐洲企業也以「中國+N」策略應對,尋找多個替代生產基地取代中國。

歐盟夾在中美之間會不會選邊站?國內政治學者認爲,從歐美傳統關係和國家利益來看,歐盟傾向美國是必然的,即便美國「長臂管轄」對歐盟部分國家經濟利益造成若干傷害,最終歐盟還是選擇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外貿協會副秘書長邱揮立表示,歐盟短期內想對中「去風險」並不容易,但如今在美國主導下,「去中」已非單純的市場與供應鏈問題,而是國際外交戰略格局的變動,預料歐洲的「中國+N」仍會配合美方持續進行。

當前中國仍需外商技術與資金,或許往後會在某些產業領域,更大力拉攏歐洲業者也未可知,仍須視未來美中關係變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