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繡點綴彩虹故里

冬日,青海高原的山川大地白雪皚皚,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哈承清驅車,從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縣城的家裡出發,到各鄉鎮工坊收繡娘們做好的盤繡成品。

冬日農閒是繡品出活的好時節,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的盤繡園,古色古香的院落裡,幾十位土族阿姑們一邊拉家常一邊繡着盤繡。“我的盤繡是跟媽媽學的,盤繡最經典的紋樣是太陽花。”繡娘李卓瑪什姐向大家展示兩針兩線繡法,一條做縫線,另一條做盤線,手指上下翻飛間繡品圖案就形成了。

捻鍼繡花的功夫易學難精,土族姑娘幼時起就跟着家中的女性長輩學習盤繡,這種精巧的手藝在耳濡目染的薰陶和日復一日的練習中,融入了她們的血脈。看似簡單的盤繡,其實比傳統刺繡要複雜,筆者拿起繡片嘗試了一下兩針兩線的繡法,結果盤線的大小和縫線針腳無法做到一致,影響繡品線條的美觀。

青海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有丹噶爾皮繡、河湟刺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和土族盤繡五大繡種,統稱爲青繡。土族盤繡是互助土族獨有的繡法,紋樣鮮明、色彩豔麗,猶如互助特產青稞酒一樣濃烈而火辣。

在互助的街頭巷尾,土族婦女頭戴綴滿裝飾的氈帽,身着彩色織錦緞的盤扣長裙,繡滿盤繡紋樣的腰帶系在腰間,用五顏六色的彩布條拼接而成的衣袖,恰似天上的彩虹,獨特而耀眼。因此,互助也被譽爲“彩虹之鄉”。

盤繡廣泛應用在土族服裝中,它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技藝,更成爲一種情感紐帶,構築起文化自信。在互助,每當節慶婚禮或重要家庭聚會,土族羣衆都會身着民族服飾,在衣領、衣胸、辮筒、腰帶等處繡上太陽花、萬字紋、回形紋等紋樣,色彩鮮豔奪目。

“盤繡有着深遠的歷史背景,它伴隨着民族的發展傳承至今。那些精美的繡品,是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寄託,也是部落身份的象徵,每一個圖案都可能蘊含着部落的獨特故事。”哈承清說。

2006年,互助盤繡被評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作爲互助縣文化館非遺工作人員的哈承清,開始着手互助土族盤繡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只有產品市場化,提高經濟效益,非遺傳承才能持久延續,並不斷融合創新。”哈承清說。

通過多年努力,土族盤繡多點開花,從“村頭、炕頭、手頭”走上中國國際時裝週的舞臺,讓非遺與時尚消費漸次融合,不斷拓展非遺文化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機會,帶動繡娘們開拓視野進行創業,增加了經濟收入。

“我從2013年跟着哈承清做盤繡,和她跑了很多地方,還走出國門參加展會找市場,我們做的盤繡很受消費者歡迎。”東溝鄉要麻村的胡蘭索卡說,她在2024年參加了上海時裝週,當她身穿盤繡服飾在聚光燈下走T臺時,瞬間吸引了全場目光。

如今,胡蘭索卡所在的公司主攻首飾、軟裝、服飾、箱包等30多種快銷品類,年純利潤20多萬元,並在政府支持下在村裡蓋起了兩層600多平方米的盤繡工坊,帶動周邊75名繡娘進行訂單式生產,訂單源源不斷。

在互助,繡娘們如一支耀眼的生力軍,用堅韌和耐心細縫密織,不斷前行。全縣44家工坊、5500多位繡娘,用久經勞作的雙手,以針爲筆,以線爲墨,一方素布繪就乾坤萬象,幾筆淡墨勾勒出歲月千秋。 (作者:石 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