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啟明:碳交易與金融手段 可為弱勢企業提供減碳支持
環境部長彭啓明。記者蘇健忠/攝影
2030自主減碳目標提高,環境部長彭啓明10日指出,會調整主要有四大因素,因應國際政經新局勢,對氣候議題的可能變化、全球最新氣候科技的瓶頸與突破、國內科技產業發展及AI用電需求、因應財劃法修正後,氣候資金投入的不確定性。此外,目前碳費每噸300元,彭啓明也提到目前正在研議透過碳交易與金融手段,爲弱勢企業提供支持,同時提升碳費水平,以引導企業進行更深層的轉型。
彭啓明今日出席「淨零Team Taiwan!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論壇」時提到,自己就像是內閣中的「環團」角色,負責在部門間協調與妥協,以實現2030年與2035年的減碳目標。
彭啓明說,總統府與行政院對淨零轉型設立了三大目標,但要實現這些目標並不容易。政府成立「永續長聯盟」,希望透過跨部門合作,逐步掌握碳排放現況,並積極推動行動。然而,從2030年的「28±2%」數字目標到更遠的2035年規劃,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他坦言,目前雖與2030年目標有些距離,但政府將全力以赴,確保能逐步達成。
在減碳規劃中,部門間的分工與協調至關重要。彭啓明表示,製造業需承擔18%的減碳責任,而能源業的轉型也需全面落實。他強調,這些挑戰並非簡單喊口號,而是必須考慮政府財政與社會接受度的現實情況。
彭啓明也提到,亞洲各國減碳競賽激烈,臺灣的目標是緊追日本,並超越韓國。他坦承,臺灣起步稍晚,但也因此能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學習,減少試錯成本。在技術層面,政府對碳捕集與封存(CCS)等氣候科技抱有期望,希望未來能突破現有瓶頸,進一步提高減碳效率。然而,他也坦言,這些技術仍充滿不確定性,未來的成果有待觀察。
至於這次從±1%變成±2%彭啓明提到,主要是因應國際政經新局勢,對氣候議題的可能變化、全球最新氣候科技的瓶頸與突破、國內科技產業發展及AI用電需求、因應財劃法修正後,氣候資金投入的不確定性等四大因素。
此外,碳費問題也成爲另一個焦點,目前臺灣的碳費定爲每噸300元,彭啓明也認同此數字不足以應對淨零需求,政府正在研議透過碳交易與金融手段,爲弱勢企業提供支持,同時提升碳費水平,以引導企業進行更深層的轉型。
針對外界關心的減碳目標透明度問題,彭啓明解釋,減碳目標的制定不僅基於科學數據,還涉及多方協商與平衡,這些數字可能並非完美,但政府會以專業的態度檢視其合理性,確保政策能兼顧產業結構、能源供需與國家安全。他強調,政府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內部討論激烈,但最終目的是要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與社會溝通,獲取公衆支持,共同實現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