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山洪,小紅書闖大禍?

文\熊貓的熊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那個讓人絕望的畫面。

畫面中,一位父親懷抱孩子坐在一塊石頭上,在他身後是傾瀉的洪流,在污濁的山洪的映襯之下,石頭像一塊孤島。在另一段視頻中,父子二人被洪水捲走。

這位父親在8月13日當天獲救,但是孩子找到時已失去生命體徵。

這是發生在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漕溝山洪中的一場悲劇,但不是唯一悲劇。截至14日中午13時,此次突發山洪災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

悲劇讓人痛心。除了反思安全管理外,還有很多網友將矛頭對準小紅書爲代表的互聯網社區平臺——有逃生的旅客告訴媒體,起初便是從小紅書平臺看到了“龍槽溝”的旅遊攻略。當地政府同樣表示,“都是通過那些網紅推薦平臺來的”。

當小紅書以種草推薦的形式,將遊客指引到兇險的野生露營打卡景區時,它需要爲人命悲劇負多大的責任?

01

現在在小紅書上搜索“龍槽溝”“彭州”等事發地關鍵詞,平臺已經上線了搜索風險提示,提醒大家“請勿在危險地方逗留、遊玩”。

事實上,龍漕溝一直都不是一個開放的景區。由於靠近龍門山斷裂帶,它屬於三級地質災害點位,容易發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

爲了防範風險,當地設置了很多警示牌,還在河段兩側安裝了隔離鐵絲網。那個父子在河道被山洪圍困的畫面,正是隔着隔離網拍攝的。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將龍漕溝包裝成一個燒烤、露營、戲水聖地的種草內容,並不只是在小紅書上存在,在抖音、大衆點評上都有相關打卡內容,但小紅書卻成了衆矢之的。

比如2021年8月,彭州當地的官方公號曾發佈安全提示:

近期,由於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熱議,龍門山鎮如龍槽溝等成爲了“網紅打卡耍水地”,因此很多遊客慕名前來打卡戲水,但是,這些“網紅打卡地”耍不得。

此外,在高德地圖、騰訊地圖上,事發地一度被標記成了“景區”。然而此次山洪發生後,小紅書成爲挨批評最多的平臺。

這和小紅書的平臺定位息息相關。

作爲一個開放式的內容型社區,小紅書上有着大量的種草內容,網紅博主在平臺上分享消費或者旅遊打卡經歷,爲大衆提供消費出行的重要攻略。

流量加持下,小紅書等平臺,就具備了捧紅野生“景區”的能力。而這類野生“景區”隱藏的危險,在網紅博主們的濾鏡之下,成了被掩飾的存在。

從報道來看,當地設置了鐵絲網、警示牌,還有志願者提醒,防護工作其實不算差,然而鐵絲網被多次破壞,志願者也根本攔不住前往打卡下水的遊客。

在龍槽溝的走紅上,小紅書展現出了驚人的號召力,這種平臺能量也爲危險埋下了伏筆。

02

小紅書在2013年成立,早期以海外購物分享社區起家,現在已成爲內容種草的聖地。官網寫道,用戶可以通過短視頻、圖文等形式記錄生活點滴,分享生活方式,並基於興趣形成互動。

作爲生活方式展示平臺,小紅書的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去年底公佈的數據顯示,小紅書的用戶月活已達到2億。在資本市場上,它的估值也將微博、知乎、B站等平臺甩在了後面。

然而,此次兇猛的山洪“涌向”小紅書,正是其發展的一個隱喻——現在的小紅書,面臨着一個巨大的張力,種草內容池不斷做大,內容監管、審覈的難度也在大幅提升。

從平臺發展的角度講,小紅書既然主打內容種草,那它就需要具備一種充分調度用戶興趣的能力:一方面讓博主們樂於分享優質內容,另一方面對粉絲形成種草粘性,一呼百應。

將一個偏遠山區的山溝,打造成熱門景點,在這一點上,小紅書要超過很多傳統的景區運營機構。而種草推介過程所呈現的流量效應,正是小紅書持續內容建設的戰果。

其實不僅僅是龍槽溝,還有很多類似的野生“景區”,原本位於偏遠的山旮旯,處在未開發的狀態,現在被推向互聯網前臺,成爲旅遊打卡,甚至獵奇、探險的熱門聖地。

但突然爆發的彭州山洪,徹底打破了所有的浪漫、美好的戶外想象。

可能直到此次山洪暴發,小紅書才真正意識到,旅遊種草內容將用戶導向那些危險的未開發的戶外,它確實代表了平臺影響力邊界的拓展,但種草內容越界,是一件極危險的事。

知名評論人張豐寫到,“彭州龍漕溝作爲一種隱喻:我們正在失去現實感知力”——

廈門海灘上的青年和在龍漕溝玩水的人,其實都是一回事,反映了當下普遍存在的一種危機:在電子和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失去了對現實的感知能力。

內容生產爲了達到最佳種草效果,就必須不斷美化事物。網紅博主的極力推薦,歲月靜好式的濾鏡美化,一切顯得渾然天成,真實和虛假的邊界變得愈發模糊,確實是在加劇“現實的感知能力”的消失。

就像有人衝着河道中戲水的遊客大喊洪水來了時,他們可能倍感錯愕,甚至一度無動於衷,覺得這是不真實的。

該不該進行風險提示,該不該推薦有危險、未開發的野生景區,現在看來其實已經不成爲一個問題,但在小紅書的生態體系裡,矛盾是始終存在的。

在此之前,小紅書曾多次因爲內容審覈問題而惹事被罰,甚至還因爲“濾鏡景點”被網友吐槽上了熱搜。對於不良信息、虛假內容,小紅書多次發佈“虛假種草治理情況”。

內容真實、安全,是種草社區的安身立命之本,這一點小紅書不可能不清楚。但UGC社區的基因,讓內容種草的審覈把關,隨着用戶規模的擴大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對龍槽溝等危險地區的打卡內容都能一一甄別,看上去確實更安全了,但這意味着社區活力的下降,更意味着平臺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而成本投入,正是小紅書的命門——在跑通商業路徑上,它已經困頓已久了。

03

小紅書本身是從海外購物分享起家,作爲種草平臺,它有着良好的“逛街購物”的氛圍,所以在成立之初便發力電商業務,嘗試建立自營電商鏈條,包括倉儲、客服、運輸等環節。

但小紅書的電商業務,一直沒有什麼起色可言。一方面,它並沒有資源優勢,沒有供應鏈的能力,另一方面,它的電商對手們,淘寶、天貓、拼多多、京東等,確實太強大了。

一個讓小紅書很尷尬的事實是,很多用戶在平臺上被博主的推薦吸引,產生消費衝動,但是轉頭就打開了淘寶或者拼多多,在電商平臺上下單。

公開報道顯示,到2020年,小紅書的電商收入貢獻僅有10%至20%,且過去五年沒有大增長。

小紅書收入的大頭來自廣告業務,現在也面臨着一些難題。

比如,今年5月,小紅書發佈《社區商業公約》,要求“請在平臺內完成交易,保障買賣雙方權益”,其背後是,大量的商家和博主跳過平臺的抽傭,私下進行交易對接。

博主有商業變現的空間,纔有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動力,平臺才能夠有持續活力。但是,那些打着種草旗號的商業推廣內容的大量涌入,讓種草內容逐漸失真,讓社區商業味太濃。

小紅書的自我描述是,“一個生活方式平臺,在這裡發現美好、真實、多元的世界”。

現在的小紅書,越來越偏離“真實”了——商業閉環要求它容忍虛假種草,用戶粘性則驅使平臺給現實裝上濾鏡。如此處境下,何來精力動力在內容導向、社區治理上大力投入?

彭州山洪,就是小紅書發展的一個隱喻——小紅書看似在一條安全的護城河上,這條護城河其實危機四伏,隨時都會爆發奪命的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