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官方帶頭誇大紅樹林藍碳功能 環團要求增匯審查喊卡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籲請政府務必聽取多方對紅樹林看法,勿因誇大「藍碳紅樹林」功能,而不慎誤植將造成臺灣海岸及河口不可逆的生態重傷。記者邱德祥/攝影

環境部近期陸續審議「海草覆育」及「紅樹林植林」等海洋碳匯方法學,引導企業參與減碳與維護生態。環保團體連續2周召開記者會表示,官方學界鼓吹種植外來紅樹林並誇大「藍碳紅樹林」的功能,若不慎誤植造成臺灣海岸及河口不可逆的生態重傷,要求紅樹林植林增匯計劃必須停止。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臺灣白海豚媽祖宮及粘錫麟紀念館等團體今天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臺灣人對於紅樹林的理解源自小學科普教育,把紅樹林視爲河口海岸珍稀植物和海岸天然屏障,尤其是緊鄰淡水的水筆仔,關渡自然保留區內的紅樹林擴張導致陸域變大,河道窄化、改變水流,已影響大臺北防洪,農委會於2021年底將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才得以疏伐移除紅樹林。

「紅樹林強植增匯的計劃必須停止」,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不管是內政部所訂定的國家溼地保育綱領,或是「溼地保育法」第5條所強調的目標,都是在強調維護生物多樣性、強化溼地保育網絡系統、促進溼地生態保育及明智利用等,但近年來因爲淨零碳排目標,以至於如何有效增加碳匯變成顯學,因此環境部提出廣植紅樹林的方式來做爲減碳的解方,然而外來種紅樹林的碳匯貢獻有限,固碳功能也被過度誇大。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謝振東表示,雖然地球正面臨嚴峻的氣候危機,但是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紅樹林作爲碳匯方法學的一部分,確實具有顯著的碳吸收能力,然而這些方法學的應用需要謹慎考量,以避免對生態系統或是生活環境產生其他負面的影響。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指出,密密麻麻的海茄冬讓原本豐富的生物量大幅減少,也導致河道縮減影響排洪安全增加淹水風險,政府每年更都要編列許多經費清除,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應嚴格把關,也應優先保護原生溼地和物種及評估對區域的其他影響,避免因碳匯需求而破壞現有的生態平衡。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紅樹林在過去沒有經濟價值,但後來被各國普遍認爲具有固碳功能,環境部正在審查紅樹林植林的方法學,這個方法學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減碳和生態平衡之間一定要有標準,環境部一定會注意增匯和生態的關聯,各界的意見都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