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新動能 劍指陸海空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尤夢瑜 昂穎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期間,我省將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地方急需,以超常規手段打一場科技翻身仗。那麼,如何打贏科技翻身仗?我省科技創新工作在“十四五”期間將如何開展?1月25日,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對此積極建言獻策。

看基礎 國家戰略支撐

“十四五”規劃提出,海南將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擴容提速行動,企業數量超3000家。同時,培育壯大種業、深海、航天等未來產業,“陸海空”產業總規模超350億元。“毫無疑問,海南有發展‘陸海空’未來產業的基礎,我們應該滿懷信心,踏上新的征程。”省人大代表、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代亮表示。

剛剛過去的2020年,“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標誌着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啓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代亮說,海南自貿港正是黨中央實施這一重大戰略的重要平臺之一。

省人大代表、三亞市委副書記、市長包洪文表示,承載着未來產業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是承接海南自貿港早期政策收穫的園區之一,目前園區“一港三城一基地”正在穩步推進,各科研院所、大學及產業平臺都抓緊佈局,已產生一定的集聚效應。

抓機遇 佈局三大產業

如何佈局“陸海空”產業?1月24日,列席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的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國章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21年,海南將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陸”:爭取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三亞總部建設正式掛牌運作,推進中科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正式投入實體化運作,建立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模擬國家實驗室運行,推動建立崖州灣國家實驗室。

“海”:引進深海領域科研機構、產業主體落地海南,推進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等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圍繞萬米深海大科考裝置產業化,培育深海產業,爭取建設國家深海技術創新中心;服務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南海觀測子網項目實施。保障“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等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開展試驗性應用,爲開展深淵科學研究和保障南海安全提供條件。

“空”:加快推動中科院空間信息應用、商業衛星研製及檢測等領域科技創新資源落戶文昌國際航天城,開展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培育深空產業。

“2021年海南科技創新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一省兩市三高地四大程’,即以‘一省’(創新型省份建設)爲統領,推進‘兩市’(即海口市、三亞市高水平建設創新型城市),全力打造‘三大高地’(即種業科技創新高地、深海科技創新高地、航天科技創新高地),大力實施‘四大工程’(即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發展壯大工程、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引才引智工程、開放創新工程),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海南自貿港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國章成介紹道。

謀未來 釋放集聚效應

“科技創新”成爲熱詞,人們關注的並不止三大產業。“醫藥行業是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作爲企業管理者,我們對科技創新促進企業成長、產業進步以及地區發展深有感觸。”省人大代表、齊魯製藥(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民表示。他建議,海南作爲海洋大省,還可發展海洋牧場、海洋保健品、海洋藥物、海洋新材料等,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積極引進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人才和要素,構建起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着力培育“藍色”科技新動能。

“作爲企業方,我們也期待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用活用好有限的資金,吸引更多社會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劉文民表示,除了資金扶持,政府還可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建議大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爲高新技術產業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多方發力,強強聯合,讓海南培育科創高地插上騰飛的翅膀。”省農墾科學院博士後工作站副研究員王永鵬還建議,以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爲中心,成立南繁生物育種部省共建基地,依託學科優勢和南繁育種基地資源,助推南繁資源的有效整合。同時,與國內知名高校共同設立研究院,深化合作交流,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技產業集羣。(本報海口1月26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