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鬧出大輿情,都是因爲相關人員,太不懂媒體人了

同樣是從新聞到電影,當年的《不止不休》,在衆多媒體人的大力支持下,小成本電影做出了大聲勢,對電影的美譽度和票房,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這回,同樣是從新聞到電影,《漂白》卻鬧出了大輿情,剛上線就被全國媒體人紛紛發朋友圈“痛罵”。

從品牌公關角度看:都是因爲相關人員,太不懂媒體人,才導致原本可以成爲“好事”的事兒,最終成了個簍子。

昨天,前南方都市報知名深度調查記者王猛在自己的公號發文,指責網劇《漂白》抄襲了他在2012年發表於南方都市報的深度調查新聞報道《漂白》。

編劇陳枰很快發聲明,否認抄襲,稱自己瞭解到這個案件後,走訪了多地,向承辦警官、被告人的家屬詳盡瞭解了案情,補充了資料,之後先出版了小說,才寫的劇本。

但這一說法似乎沒有得到媒體人羣體的認可。據“正在新聞”今天報道,編劇陳枰此前就曾因類似問題被起訴過兩次,並在與小說《推拿》的作者畢飛宇的訴訟中被判賠數十萬元。

這位編劇,從寫小說到寫劇本再到網劇上線,始終沒和南方都市報的媒體人進行溝通聯繫,或許有其利益上的小九九,也或許是覺得“沒必要”。

這就說明,相關人員,太不懂媒體人了。

“折騰”這事的媒體人,是圖錢圖利嗎?肯定不是。王猛在接受鳳凰網科技專訪說得很明白,他很清楚這篇新聞報道屬於職務作品,版權歸南方都市報。

媒體人的心理,媒體人都清楚。在那個 媒體的黃金年代,做出 一篇讓自己非常滿意自豪的稿子,產生巨大的新聞影響力, 是一種“驕傲和榮光”,與錢無關。

王猛爲什麼那麼氣憤?他在接受鳳凰網科技採訪時說的很清楚——

首先,這是個好選題,然後,自己從 東北的好幾個地方,到山西、河南、包頭,採訪了近兩個多月,聊了100多個人,拿到大量核心事實,還輾轉拿到卷宗,把一個離奇大案的整個過程完全還原,之後 寫稿寫了將近一個月,還補充採訪了好幾次,成稿發出來一萬五千字,非常不容易。

這篇稿子,對於一個媒體人來說,是他的孩子,是職業生涯中的榮光和驕傲。 結果,你把別人花費大量心血創造出來的作品、很看重的一份榮譽,“ 全部給搬過去了,甚至連標題都不改一下”,關鍵是人家媒體單位的名稱和寫稿記者的名字提都沒提。

這,纔是時任記者憤怒的點。也是沒幹過記者的人,可能理解不了的。

而且,這件事一經披露,肯定會引起整個媒體行業的同仇敵愾,朋友圈“助拳”。而媒體人,是輿論的放大器啊。

其實這事,按照當初《不止不休》的路子做,不但不會出輿情,還會引來一大波正面流量——

把記者王猛以及時任編輯、主編請到網劇上線活動現場,請記者好好談談當時採訪的辛苦,怎麼一點點扣出來那麼多細節的,然後再誠懇地請記者給網劇的劇本提提寶貴意見,再問問編輯是怎麼想出來這麼個好標題的,再請主編回憶一下頂着壓力把這篇稿發出來的不容易,多好的品宣稿啊。

品宣稿發了之後,南都、南方系的兄弟們,以及所有做法治深度調查的兄弟乃至更多的媒體人,肯定都會朋友圈、微信羣轉發。咱們媒體人的一篇好稿,又拍成電影了!

只要該有的尊重到位了,可能最後一分錢沒花,還能白落一大波媒體人的好評,以及一大波“自來水”性質的新聞報道,多好的事情啊。

結果,搞成這樣了。

目前,一些人還在爭論這個事兒到底是不是侵犯知識產權。這個討論太沒意義了。

這件事,根本就不該出輿情。就算知識產權上沒輸,也已經輸了。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轉型Media人”,以媒體從業經歷爲紐帶,打造一個可以收穫新知和人際的平臺。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羣!

微信號 |xiaoxiaojiayou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