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已升至9.6!2025年,國產劇的“天”,要變了
誰也沒想到,剛過去的2024年,又成了國產劇的大年。
論熱度,有《小巷人家》;論藝術,有《繁花》;論創新,有《邊水往事》。
此外還有《我是刑警》《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山花爛漫時》等佳作,都獲得了不錯口碑。
這些劇好看又多樣,讓這場國劇盛宴從年初,一直持續到了年底。
站在終點線上回眸,除了熟悉,更多了一份親切。
當我們和這些“老友”告別的時候,不禁產生疑問。
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隔壁的電影市場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同樣都是影視作品,國產劇爲何風景獨好?
它究竟找到了哪些密碼,能夠熬過不應期,帶給觀衆持續的感動?
今天,皮哥就帶大家好好盤一盤,並展望2025年的趨勢。
一、一個“痰盂”,成爲了國劇創作者的聖盃
2024年年初,王家衛的一部《繁花》,讓觀衆感受到了何爲鏡頭語言,何爲電影質感。
《繁花》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這本小說本身是先鋒之作,金老在小說的《跋》中提到,當代書面語的波長,缺少調性。
他從傳統中尋找力量,在當代小說和書面語中找到了夾層——
寫作時對話不分行,標點簡單,文字大塊大塊,如夢囈,如中式古本,讀者自由斷句,瞬息間,有了“閃耀的韻致”。
王家衛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花了10年,飽含深情地把這本小說拍成了電視劇。
整部劇不是簡單的從文字到畫面的“格式轉換”,該劇的故事人物,和小說完全不一樣,但是表現出的氣質卻驚人的一致。
這是一種表面的貌合神離,精神內核上的殊途同歸。
王家衛給所有觀衆上了一堂藝術課,原來找幾個演員,穿上好看的服裝,帶上精緻的妝容,就杵在那裡,就靠着導演的鏡頭調度,就能講述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同期播放的《大江大河3》,正午陽光的經典IP,但是和《繁花》相比,粗糙得像個毛坯房。
《繁花》的聯合導演程亮,之後又拍了一部《春色寄情人》,偷師了一點王家衛的文藝腔調,也成了一部豆瓣7.9分的精品劇。
程亮回憶,拍攝《繁花》時,道具組爲了還原上世紀有柄的痰盂,現場改裝,程亮爲拍攝進度而着急,王家衛卻完全不急,讓整個劇組等痰盂做出來。
毫不誇張地說,王家衛的一個痰盂,成爲了國劇創作者的聖盃。
《繁花》大幅度提高國產劇的藝術水準,恩澤後來者。
其實從文學和電影中汲取力量的,何止《繁花》。
5月播出的《我的阿勒泰》,就改編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注意不是小說,是自傳類散文集作品。
餘華評價李娟是天才型作家,爲人淳樸,作品卻很有辨識度。兩人同去美國,有人問她爲啥只寫非虛構小說,李娟回答因爲我不會寫虛構。
因爲非虛構,所以真實有代入感。
簡單淳樸,卻閃耀着智慧的光芒。
整部劇充滿了這樣的臺詞。
奶奶說,再顛沛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
媽媽說,草原上的草,沒有人吃,沒有人用,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幾句話,治好了很多人的焦慮,帶火了一座城。
6月播出的《玫瑰的故事》,改編自40年前亦舒的同名小說。
亦舒和瓊瑤是一代人,都說她們的小說是老古董了,當下女性獨立成了熱門話題,這些老古董也搖身一變拍成了大女主劇。
藉助文學和電影來“藝術扶貧”,走通俗路線的國產劇也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02、把“窮人”請回電視劇
很多觀衆吐槽過,現在國產劇裡看不到窮人了。
隨便打開一個電視劇榜單,排前面的清一色的古偶劇,全是錦衣華服。
在一些號稱現實主義題材的劇裡,“窮人”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的。
一臉苦相的單親爸爸,住在北京高檔小區的獨棟別墅,告訴孩子要多吃苦。
來滬務工的外來妹,稅後工資不到4000,住在精裝修的一室一廳,窗外就是黃浦江。
家裡鉅債,母親急需手術,靠賣場洗盤子的打工妹,和富二代就讀於同一所學校,穿着當季最熱門的大牌服裝。
感覺這幫主角不是來生活的,而是來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的。
只要窮膩了,打開主角光環,立刻就解鎖了白馬王子、一夜暴富、金手指等道具,躋身富裕階層。
國產劇主角的身份視角下沉,止於中產。
至於真正的窮人,是作爲他者出現的。
他們是《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吸血家人,是《都挺好》裡賣掉女兒的偏心母親。
創作者在潛移默化中灌輸的思想是“貧窮是可恥的”。
很多觀衆熬過了996的摧殘,吃着泡麪,想刷刷劇尋找安慰,卻被劇中的“精緻窮”給激怒了,根本無法共情,小丑竟是我們自己。
20年前不是這樣的。
那時候是國產劇的鼎盛時期,有人戲稱爲“煤老闆時代”。
他們頂多獵豔女演員,不干涉國產劇創作,創作者有了很多自由,於是就拍出了很多反映時代的鮮活作品,窮人還是那個時代的主角。
但是10年前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資本進場,他們拿着大數據和熱搜關鍵詞幹預創作,很多國劇就沒法看了。
一些208們,坐在會議室裡,西裝革履喝着咖啡,絞盡腦汁想象窮人的生活,這就是反向“皇帝的金鋤頭”,這樣的劇能好看嗎?
不過在過去的2024年,皮哥就注意到,當資本的潮水褪去,“窮人”被重新請回了國產劇裡。
《山花爛漫時》講述的是張桂梅校長的故事,她的故事已經感動了無數人,這部劇做的不過是把張校長的事蹟真實呈現出來。
空教室裡睡行軍牀,前三年不談個人感情,翻山越嶺招學生。
這當然是一個關於窮人、關於苦難的故事,但是我們卻沒有感受到苦情敘事,而是看到一羣生動鮮活的人物和一個高尚的靈魂。
編劇袁子彈說,她自己也寫過一些熱門話題爲核心的劇,但是沒有哪一個創作者願意這樣創作。
當觀衆的審美水平提高,他們就是希望看到更合乎情理、真實的人物矛盾。
同樣以張桂梅事蹟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因爲無法直面苦難,加入了很多創作者的加工,引發爭議。
《山花爛漫時》則直面苦難,鏡頭跟隨張桂梅,一起擁抱那幫窮學生,觀衆才被真正感動到,豆瓣評分也一路升至9.6,直接邁入中國電視劇歷史TOP5。
12月播出的《燦爛的風和海》,導演李漠這些年拍攝了大量反映都市職場的作品。
《我在他鄉挺好的》《裝腔啓示錄》《三悅有了新工作》,都廣受好評。
他成功的關鍵就是自己在廣告公司上過班,是真的窮過。
他近距離觀察過打工人怎樣吃飯,談戀愛,或者說他也是打工人的一員,拍出的東西才能不懸浮,才能從小事兒裡發現動人的細節。
同月播出的《我是刑警》,一部刑偵劇,卻拍出了窮酸味。
觀衆想象中的刑警,如007附體,身邊總有美人相伴;如福爾摩斯轉世,用一堆精妙的推理,就能破解迷局。
但劇中的刑警,身處90年代,沒有DNA技術的加持,沒有監控幫忙,靠的就是調查走訪、然後日夜不停蹲點,一點也不酷。
但很多刑警卻說,枯燥纔是刑偵工作的真實寫照,《我是刑警》拍出了這種真實感。
當窮人迴歸了,國劇才能真正“闊綽”起來。
03、對抗“短劇時代”的兩次“冒險”
不可否認,電視劇本質上還是通俗藝術。
多數人追劇就是圖一樂,一旦得不到爽感,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離去。
短劇時代到來,快節奏的劇情推進,能迅速帶來爽感;
習慣注水的長劇必然受到巨大沖擊,被迫進入了倍速播放時代。
很多知名演員,放下身段去演短劇,收穫了巨大的成功。
很多觀衆,也開始大大方方追短劇,甚至真金白銀去支持。
長劇對短劇鄙視鏈,也在慢慢消失。
愛奇藝的奇愛工作室的張研在一次論壇上指出,創作者必須適應比較強的敘事節奏,文藝作品是陪伴性的,大家看一部劇,第一目的是娛樂,所以要在有趣和有意義之間找平衡。
在這場找平衡的遊戲中,創作者找到了兩條路徑,來對抗短劇時代。
第一種就是以快制快。
即用短劇的創作節奏,來創作電視劇。
《邊水往事》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廢柴主角誤闖入一個架空世界,開始大冒險。
追劇過程就是玩一個PS的闖關遊戲,每集很多爽點,節奏感直逼短劇。
可惜這部劇火了之後,劇方把原來的16集註水到了21集,後期節奏崩了,不然將成爲快節奏爽劇標杆。
《墨雨雲間》則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全劇又土又狗血,帶着一股投機味道,但架不住它爽。
整部劇講述的是前妻復活反殺綠帽男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短劇了。
節奏也是快得飛起,第一集十來分鐘,已經把成親、陷害、抓姦、解救、活埋等劇情演完了,完全就是短劇的拍法。
但整部劇45集,前面是爽了,後面就麻了。
削足適履,必然帶來了很多副作用。
第二種是慢慢來,差異化競爭。
短劇製造快節奏爽感,那麼長劇就進行慢節奏的陪伴。
《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春色寄情人》都是這樣的作品。
這條賽道上的佼佼者就是正午陽光,他們現在以每年一到兩部的節奏,向市場輸送優質的年代劇。
今年的《大江大河3》,一個持續了6年的IP,終於迎來大結局。
雖然有點生不逢時,但做到了有始有終,戲裡戲外都看到了一份堅守。
另一部《小巷人家》,標準的年代劇模版,熟悉的煙火氣+煽情段落,但就是有很多觀衆吃這一套,精神按摩不需要新的手法,一招鮮吃遍天。
巧合的是,當年於正劇最火的時候,電視劇市場羣魔亂舞,就是正午陽光用一批精品劇,對抗古裝宮鬥潮。
現在短視頻時代,於正和正午陽光,用一快一慢的方式,一同對抗短劇浪潮。
時代的變幻,遠超我們想象。
04、張頌文的遭遇,驗證了影視劇市場的一條鐵律
在電影圈,《上海堡壘》的滑鐵盧,標誌着流量時代轉向口碑時代。
當下的電影市場,除了沈騰和吳京等極少數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外,其他演員已經沒有票房號召力一說了。
即使劉德華來了都不好使,觀衆只看質量。
在電視圈,口碑爲王的時代也悄然而至。
張頌文主演的《清明上河圖密碼》,是他在《狂飆》爆火之後接拍的第一部劇。
本該萬衆期待,但播出後因爲口碑一般,不溫不火;
另一部《白夜破曉》,作爲《白夜追兇》的續集,被觀衆催了7年。
結果上線後,口碑起起伏伏,也沒啥討論度。
還有秦昊和楊冪主演的《哈爾濱一九四四》。
一個是演技派,一個是話題女王,導演是拍過《大明王朝1566》的張黎,這樣的卡司陣容絕對是王炸組合了。
但播出後,根本沒觀衆買賬,迅速沒了水花。
正面的例子就是《唐朝詭事錄之西行》。
第一部《唐朝詭事錄》兩年前上線,沒什麼大腕,主打一個性價比。
結果品質出乎意料,成爲劇圈少有的低成本良心作品。
劇方也趁熱打鐵,推出了第二部。
第二部相比第一部,服道化上完全是鳥槍換炮。
更讓人驚喜的是劇作上的升級。
從簡單的偵破案件,進化爲對唐朝文化的展示,從仵作這個職業到敦煌壁畫,從塞外的客棧到長安城裡的黑市,堪稱一部唐朝浮世繪。
它上線後,立刻憑藉口碑出圈,豆瓣評分從8分漲到了8.6分。
楊志剛這樣一位滿臉褶子的大叔,竟然打敗一大票小鮮肉,也成爲這個夏天的大贏家。
05、2025年,國產劇的“天”又要變了
憑藉以上四個密碼,今年的國劇再次迎來爆發,在經濟下行的時代,給觀衆帶來了極大的精神撫慰和情緒滿足。
2025年,這股勢頭依然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我們從即將播出的劇集中,就能看出端倪。
趙本山主演的《鵲刀門傳奇 第二季》《走馬上任》,讓喜劇迴歸喜劇,而不是成爲其他類型的調料;
王寶強主演的《棋士》,再度聚焦底層人物,主打一個真誠;
雷佳音主演的《長安的荔枝》,講述了一出跋涉五千裡護送荔枝的“死亡任務”,連續的“過關斬將”讓你欲罷不能。
此外還有央視即將播出的一衆大劇,《大漢賦·武帝篇》《以法之名》《八千里路雲和月》,都在精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我們期待國產劇繼續維持這股良好的勢頭,帶給觀衆更多的感動,也期待各行各業能熬過寒冬,迎來嶄新的春天。
國劇加油,我們大家也要加油!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