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運動的四個階段十項任務理論
乒乓球號稱中國的國球,喜歡看乒乓球的國人,大概超過了3億人。
直接參與乒乓運動者,據說有8000萬人。
但是,乒乓專業球員,估計不會超過3000人。
在我國,除了這3000名專業乒乓球員對打球的四個階段十項任務有清晰概念,並能按要求做到外,3億球迷對四個階段十項任務要素,沒有任何概念。
讓他們說出四個階段十項任務的名字,都辦不到。
8000萬球員中,至少有7990萬人,不知道乒乓運動分四個階段有十項任務。
很多業餘乒乓球友認爲,打乒乓球很簡單。
不就是球過來後,用球拍擋過去嘛。
這個說法,在我們這個世界乒乓王國、全球乒乓強國相當普遍。
我們愧對乒乓王國這個稱號,更愧對國球這份榮譽。
乒乓運動四個階段十項任務理論,是筆者經過數百萬次打球實踐、十多年潛心研究,提出的觀點和理論。
乒乓運動的四個階段是指:前期大腦活動階段,前期身體準備階段,後期身體執行階段,後期身體還原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大腦活動階段,有七項任務。
即在乒乓比賽中,每一板球的打球動作,在身體動作開始之前,必須開展觀察、判斷、思考和預測、決策、干擾對方判斷、訓練應變能力、培養良好心態七項大腦活動任務,也叫心理活動任務,主要是決定這一板球該怎麼打。
乒乓比賽,首先要完成觀察任務。
發球,要觀察對方站位的遠近、正反、身體重心高低、擊球時的發力槓桿、肘部位置、手腕位置、球拍的前後拍型、左右拍型、上下拍型等“敵情”信息。
接球,同樣要觀察對方發球時的站位遠近、正反、身體重心高低、擊球時的發力槓桿、肘部位置、手腕位置、球拍的前後拍型、左右拍型、上下拍型等“敵情”信息。
其次,要完成判斷任務。
發球,主要是根據觀察到的“敵情”信息,初步判斷髮什麼性質的球,對方纔攻不了、防不住。
接球,要判斷對方會發什麼性質的球或者接出什麼性質的球的五種球性。即是正手還是反手,是長球還是短球,是上旋還是下旋,是高球還是低球,是快球還是慢球。
第三,要完成思考和預測任務。
發球,要思考和預測,應該發哪幾種球,對方攻不了;發哪幾種球,對方防不住。發球還要預測,對方可能會接到什麼位置,思考下一板我方該怎麼接。即打一板要想三板。
接球,要思考哪一種球應該該怎麼接,包括站位在何處,用什麼發力槓桿、肘部位置、手腕位置、球拍的前後、左右、上下拍型等因素必須考慮清楚。接球還要預測,對方下一板球可能在哪裡,我方該怎麼應對。同樣是打一板想三板。
第四,要完成決策任務。
發球決策,是從思考好的三種或者三種以上發球方案中,選擇一種你能夠做到的最優方案。
最差方案,對方不能攻;
中等方案,對方防不住;
最優方案,我方可直接得分。
接球決策,同發球決策。
注意:決策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水平,也要考慮對手的實力。要像做計劃那樣,選擇一個跳起來就能完成的目標。
但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給自己下達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比如選擇用霸王擰方式接球。
也不能過低地估計自己,明明可以選擇直接得分的方案,卻選擇了較低要求的方案,錯失了進攻機會或者調球到對方空檔位得分機會,等於將攻球機會、贏球機會讓給了對手,自己最終輸球。
第五,要完成干擾對方判斷任務。
要善於運用非常逼真的虛假動作欺騙對手,干擾對方判斷,誤導對方決策。
第六,要完成隨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任務。
要善於應對出乎自己意料的各種球,比如判斷錯誤的球、擦邊球、擦網球等。
第七,要完成心理素質訓練任務。
要訓練自己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
第八,在第二階段,前期身體準備階段,要按照決策要求,做好身體各部位發力準備任務。
主要是完成身體發力支架的建設工作。
包括腳腿支架建設、腰髖支架建設、肩身支架建設、肘臂腕支架建設、指掌支架建設。
第九,在第三階段,後期身體執行階段,要完成身體發力支架的運營工作。
包括握拍與控拍、運身、運拍、運球四項具體任務。
第十,在第四階段,後期還原階段,要完成身體各部位的還原工作。
乒乓運動的四個階段十項任務理論,主要以乒乓比賽爲基準確定。
在非比賽的訓練狀態,我們基本上不需要觀察,不需要判斷,不需要思考和預測,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決策,更不需要干擾判斷、不需要應對突發事件、不需要進行心理素質訓練。
乒乓訓練,對乒乓運動第一階段即大腦活動階段,基本沒有任務要求。
所以,我們很多球員在訓練時打得不錯,到了比賽時,就打得一塌糊塗。
因爲我們缺少了比賽所需的七項大腦和心理活動任務的訓練,缺少了70%的考試內容的掌握,而且是最重要內容的掌握。
大腦和心理活動的成敗,即第一階段七項任務完成的好壞,決定第二階段準備動作的成敗。
第二階段準備動作的成敗,又決定第三階段執行動作的成敗。
第四階段還原動作的成敗,決定下一板準備動作和執行動作的成敗。
乒乓運動的四個階段十項任務,環環相扣,一個也不能少。
少一個,運動的鏈條就會中斷,打球的效果,自然會強差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