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動化大洗牌 本田中國關廠裁員或帶動日德車企撤離
東風本田裁員2000人,由於優退條件好,引起網上熱議。分析人士認爲,外資企業即便轉型電動化,前景也不看好。圖爲位於武漢的東風本田汽車生產線。(圖/中新社)
日本汽車大廠本田(Honda)在中國持續關廠、減產與裁員,引起外界熱議此一現象是行業過度競爭造成或是大環境趨勢改變。觀察人士認爲,大陸汽車產業競爭激烈,市場變化極快,外企汽車廠動作慢,趕不上行業趨勢被迫關廠,繼韓、法系車企退場後,接着撤離中國的恐怕會蔓延到日、德系車企。
《美國之音》引述《彭博》報導說,中日合資企業之一的東風本田汽車傳出將裁員2000人,比例約15%,由於優退條件好,接受裁員的員工可獲得「N(年資)+3」個月的補償,引發員工排隊搶名額,成爲網上熱議的話題。東風本田表示,裁員是爲保證企業可持續經營,加速電動化轉型,是階段性戰略調整。
東風本田的優退條件也引發中國線民熱議中外企勞動條件的差異,報導說,網民在微博上評論稱,「外資才把員工當人看」,「我同事外企賠了30萬(人民幣,合臺幣128萬元),都說外企比較好。」另有網民說,相較於有些陸企,他們會把你調往低薪部門或崗位,一年半載後再裁員,也有的企業則是逼員工主動辭職。
本田在中國有2家合資企業:東風本田與廣汽本田,每年總產能約149萬輛燃油車。去年因銷量下跌,計劃年底關閉2座工廠,產量降至120萬輛。但兩家合資企業將各有一條年產12萬輛電車的產線在第4季投產,未來年產量可達24萬輛電動車。
對於本田在中國關廠裁員,分析人士說,主因是燃油車在中國賣不動了,日企在電動車方面起步慢,而中國電動車成長迅速,在中國的滲透率現已突破5成,競爭非常激烈,連大陸本土土車企都在苦撐,如果跟不上,被淘汰出局是遲早的事。
至於外企電動化轉型前景如何,分析人士並不看好,新進者要在已經白熱化競爭的市場中生存概率很低。在大陸合資車企必須重新思考佈局戰略,若不重視或打不進中國市場,退場已是近年趨勢。
中銀國際分析師樓佳受訪時表示,最後一波其實就是日系和德系(車企),因爲從那一波銷量腰斬再腰斬的過程中,韓系、法系車企已經走完了。今年開始換日系還有德系,豐田稍好些,還有大衆(Volkswagen)和德國豪華車系,但現在也比以前艱難許多。
來自臺灣的工總代表黃健羣的看法比較悲觀,他認爲中國民衆消費降級已是主流趨勢,購車意願已轉爲觀望,且想換電車的消費者也早已入場,短期內不可能換車。就算電動車有補貼,購車力道也開始縮減。
黃健羣還說,受到外國車企減廠的衝擊,臺資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如車燈業者,在大陸營運非常辛苦。部分打進中國汽車供應鏈的臺企供應商跟着陸企擴展到歐洲設廠,以規避歐盟可能對中國製汽車祭出的處罰性關稅。如同其他行業一樣,臺資企業普遍反應中國市場已是獲利不高的市場,多數行業都在苦撐待變,這個轉型過程可能還要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