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了個怪!怎麼身邊買增程的朋友都後悔了?

“買增程不如買純電”的論調,在網絡上時不時會出現。起初我還以爲那是某些只做純電的廠家攻擊對手的軟文,沒想到,最近不止一個買了增程的朋友都跟我吐槽選錯車了。

一位是兩個月前提了問界M7(參數丨圖片), 一位是一年前買了理想L7,一位是兩年前買了問界M5增程版……

他們的基本情況是類似的:都是已成家的男人,準備要小孩,家裡只有一輛車,沒有固定車位,無法安裝私人家充樁,而且他們老家都在外地,每年都有長途出行需求。

這不就是增程式車型最對口的用戶嗎?怎麼他們跟我吐槽的話術都是相似的:“後悔了,應該直接買純電!”

開的是增程,卻懷着一顆純電心?

那位開了問界M5兩年的朋友(黃先生)應該最有代表性。

“我這車就是當純電來開的,官方150km(WLTC)的純電續航實際上能跑出180km左右,可以覆蓋平時上下班,但凡發動機介入我就渾身不舒服,就算是跑長途,也是有條件就去充電,能不用增程器就不用。”

黃先生還給我看了他的增程器使用情況。總行駛里程23,223km,增程器只工作了8,371 km,佔比約爲36%。“我這不算厲害了,車友羣裡有人可以做到20%以內(增程器工作佔比)!”

“不光是我,其實很多買了增程版的用戶都是能充電就不用油,後悔沒買純電版的也不在少數。”他補充道。

如果他說的都是事實,那就不奇怪,爲何網上經常傳出增程車車主與純電車主搶充電樁的新聞了,原來他們開的是增程,卻懷着一顆純電心!

可是,既然都把增程車當純電開,爲何一開始不直接買純電呢?

正如我們所見,一款車但凡同時推出增程和純電版,前者的銷量都是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後者的。就像問界M9,在10月第一週裡,其增程版爲1680臺,純電只有120臺,問界M5增程版同期銷量爲300臺,純電版僅爲60臺。

事實與數據嚴重不符,是黃先生說謊了,還是說買增程都腦子進水了?

“剛開始是被‘可油可電’的概念吸引了,但用慣了純電模式後就回不去了,接受不了用油,還不如直接買純電版。”這是黃先生給出的解析。

在我看來,這背後必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體驗落差是主要原因?

是匱電油耗太高嗎?

以黃先生爲例,他的22款問界M5增程版的匱電油耗約爲7-8L/100km,高速工況會略高,與官方WLTC數據(6.4L/100km)還是有點距離,比同級油電混動(HEV)SUV還要高,平均每公里油費約0.6元。

黃先生的問界M5匱電高速油耗經常超過8L/100km

他大概統計了一下,在兩年多的用車過程中,油費總共花了約4,500元,充電費用約爲3,000元,而這還是在增程器使用率僅36%的前提下得來的,若“用油”的頻率再高一點,綜合費用必然會更高。

多用電少用油,對於大多數增程用戶而言確實能降低用車成本,但我認爲這不是“買增程不如買純電”的核心理由。不同電量狀態下用車體驗的顯著差異,纔是更關鍵的原因。

畢竟,用車費用不會實時呈現,但駕乘表現是能隨時隨地感受到的。

在滿電狀態下,幾乎所有增程車型都有着相當棒的駕駛體驗,但在匱電狀態下,不同品牌車型的表現可以說千差萬別。

前不久就有媒體實測過,有的車型在滿電和匱電狀態下的“零百”加速時間差距可達6秒以上,滿電小於8秒,匱電超過13秒!假如這是一臺燃油車,相當於動力從2.0T降級到1.0L自吸。

動力衰減還不是最致命的,伴隨而來的還有動力響應下降、整車NVH變差,以及油耗的飆升,這對用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停留在主觀體驗上,還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暗示——這車不適合長期在匱電狀態下使用,得趕緊找地方充電!

另外,由於車身結構和重量分佈等原因,部分增程車型在駕駛性能上本就不如同級純電車型,這進一步增加了用戶“不如買純電”的想法。

就像我那位一年前買理想L7(23款Air版)的朋友,他上週去試駕了智界R7,認爲該車在動力響應、轉向精準度,以及底盤穩定性上都明顯優於理想L7,而且具備更強的智駕能力,售價還相對更便宜。面對體驗上的顯著差異,他也有心思想換車了。

沒有最好的路線,只有更極致的技術

其實我已大概瞭解這幾位朋友的真實想法:他們並非真心想買純電動,也深知純電動在補能便利性上的缺點,只不過,增程車給到他們的體驗也並不完美,“可油可電”、“無續航焦慮”的優點只停留在理論上,實際上遇到的是“匱電焦慮”、“體驗焦慮”。既然都擺脫不了對充電樁的依賴,倒不如選擇優點更突出的純電動。

這顯然是一種短中取長想法,多少還是帶點妥協的,但如果把眼界拓寬一點,其實不難找到更好的選擇。

隨着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新推出的增程式車型已能很好地控制電量對性能和能效的影響,讓匱電錶現儘可能與滿電時接近。阿維塔07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的“零百”加速在滿電時爲4.9秒,匱電也能達到5.8秒,性能衰減率在同級增程車中是最低的。

當然,要在不同電量、不同工況下都保持穩定無衰減的綜合性能表現,且能應對更多複雜的出行場景,一些新推出的混聯式插混技術或許會有更好的表現。

像比亞迪第五代DM、領克EM-P、本田第四代i-MMD等,搭載這些技術的插混車型在匱電狀態下的表現基本都與滿電時保持一致,平順性和NVH不會明顯下降,而且匱電油耗也能做到比同級增程車更優秀。

當然,並不是說混聯式插混就一定比增程式更先進,作爲消費者也沒必要在不同技術之間糾結,市場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最好”、“最強”的路線。是否買對車,並不取決於某項技術,而在於車企能否把這項技術和產品做得足夠極致。(文|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