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篇 5/AI創業有多難?一位聯發科工程師的告白
奇想智能創辦人王淳恆。 記者林伯東/攝影
「我其實覺得自己創業失敗。」奇享智能(FindBillion)創辦人王淳恆5年前離開聯發科展開創業,他先加入醫療AI新創,又自創財經AI公司奇享智能,是一位連續創業家,他擅長人工智慧技術解題,但醫療資料取得不易、欠缺商業模式、財金新創面臨法規限制,目前他還在AI創業道路上摸索前進。
曾是聯發科工程師,王淳恆在人工智慧部門負責手機AI研發,5年前他決心創業,第一個創業主題是智慧醫療,希望打造一個自動訓練AI模型,讓不同科別醫生可以在醫院地端訓練,用醫學影像判讀診斷更精準,「電腦斷層影像一百多張,醫生看多久就決定診斷的品質,AI可以幫忙。」他說。
這家醫療AI新創做到只需數十張至100張醫學影像,半個小時左右就能訓練出一個準確度90%以上的AI模型,當時他跟團隊親自在北部某醫學中心示範,一邊開會一邊操作,半小時內完成特定科別AI模型,醫生都驚歎稱奇。
但即便AI模型效能佳,但團隊主要收入是醫院的委託研究經費,王淳恆逐漸體會,臺灣醫療說是一個產業,其實更偏向是福利政策,醫院預算多來自健保,在健保預算總額制度下,儘管醫生對用AI工具接受高,但工具的「買家是誰」卻是大問題,醫療創業另一個挑戰是資料,現在多在醫生手裡,健保資料庫資料不能營利,限制多多。
醫療創業找不到商業模式,王淳恆3年前改投入他擅長的財經AI,創立奇想智能,運用財會分析技巧及統計學,將他從大學時代就累積的長期投資知識,以機器學習過濾分析多個財經數據,加入總經指標如利率及原物料報價,及上市櫃公司公開財報數據,模擬投資打造自動化分析工具。
舉例來說,市場最熱門的是投資臺積電,他就用量化分析各類數據,並用大語言模型做質化分析,爬梳臺積電資訊,把質化跟量化分析合併成一份專業研究報告,「跟研究員最大差異只在於,AI沒辦法走出門去拜訪公司。」王淳恆說。
王淳恆小檔案
《投顧法》規範無執照不可推薦個股,故他推出的線上會員服務是以提供深度資料分析內容爲主,預測個股獲利機率沒有收費,這也讓「有價值的地方不能收費,收費的內容是重度投資者纔會用的。」客源變得比較窄。
王淳恆指出,投顧執照登記資本額2000萬元起跳,且要具分析師執照,行業進入門檻高,美國投顧管理相對彈性,有不同資本額等級,能做不同業務,對尤其資金門檻低,創業者來說相對容易入門。
「因爲我是工程師,AI在新創上不是很難發揮,但是臺灣新創很難做,因爲臺灣很小,大國跟小國發展性就不同,臺灣是政府許可才能作,比方投顧且具分析師執照,美國及中國大陸相對容錯空間大。
王淳恆指出,現在很多AI應用在國外已經發展4~5年,臺灣現在要急起直追有機會嗎?他坦言,要成國家級發展項目,未必非新創不可,比方美國都是科技巨頭在支持AI新創,臺灣在資本、人才跟法規面都應該再檢視,否則困難度不低。
王淳恆則正計劃從最初B2C模式轉向B2B,跟銀行洽談合作,他指出AI有其侷限,人際之間的溫度是AI無法做到的,且AI也缺乏彈性,比方若去公司拜訪,看到倉庫堆積庫存滿是灰塵,人會判斷是產品銷售不佳,但AI欠缺靈活性,但人類也有思考維度不高的弱點,AI跟人可以截長補短,纔是運用AI的真正意義。
延伸閱讀
AI法規篇 1/AI法元年!人工智慧全面影響 社會面臨三大考驗
AI法規篇 2/果殼律師:臺灣是數據逆差國 「AI風險分級」應同步歐盟
AI法規篇 3/各國AI大斗法 誰是未來的人工智慧強國?
AI法規篇 4/簡立峰:AI競爭力要靠資料積極開放
AI法規篇 5/賴偉晏:金融業談AI,擔心問責更甚於創新
AI法規篇 6/葉俊榮:國家AI方向,臺灣需要一場充分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