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廣西桃花源 天坑邊上訪人家

探險隊意外發現廣西東蘭天坑附近的「洞穴人家」。(向航攝)

探險隊員將拍攝的照片與老人分享。(向航攝)

11月底,由大陸、法國、比利時洞穴專家、探險家組成的探險隊,對廣西東蘭縣的天坑洞穴進行科考探險。其間,他們意外發現了位於天坑附近的一處「洞穴人家」。

奔騰的紅水河,從雲貴高原向東奔流而下,水位巨大落差產生的強大動力,在東蘭縣境內切割出幽深曲折的峽谷峰林,形成了天坑、溶洞、地下河、窪地、漏斗、峽谷等頗具特色的地貌形態。科考探險隊通過衛星地圖,在紅水河第一灣周邊發現了疑似大型天坑的地形。

入口隱蔽 與世隔絕

11月29日,探險隊來到紅水河第一灣西側的小弄坤,確定了兩個大型天坑的大致位置。但地形複雜,植被茂密,一時難覓前行的具體路徑。探險隊員放出無人機進行搜索,意外發現40公尺高的崖壁上有一個洞穴,似乎有人活動的跡象。

「這裡與世隔絕,方圓10公里人煙稀少,究竟有誰在此居住呢?」探險隊員於是前往探訪,順便問問路。

來到洞穴山腳,往山上有一條近乎垂直的荒廢小路。探險隊員往上攀爬抵達洞口,才發現洞口還有另外一條隱蔽小徑,沿着石壁蜿蜒通往山下,顯示日常有人活動。洞口築了一堵約兩公尺的石牆。

推開虛掩的木門,探險隊員進入山洞,只見別有洞天:洞高約50公尺,寬約50公尺,寬敞明亮,有一座壯族幹欄式的木樓。木樓的架子上掛着衣物,幾個竹匾裡曬着中藥材。山洞裡住着一對老夫妻,看上去精神矍鑠,身體硬朗。

兩位老人是東蘭縣三石鎮板文村的壯族村民,丈夫叫韋浩勤,89歲;妻子叫覃乜綢,79歲。他們育有4個兒女、6個孫子、孫女,一家人原來居住在山洞裡,自祖上延續至今已有5代。2018年當地政府對大石山區老百姓進行異地搬遷,他們全家人和周邊山民都搬到了三石鎮安置點生活。

「有了政府幫扶,我們兩老的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山洞空氣好,我們回來採藥材,就當作是度假了!」覃乜綢老人笑道。

洞裡有一方用石板砌起的蓄水池,洞壁不斷向下滲水,解決了平時的生活用水問題。山下石縫裡的小塊耕地,種有南瓜和紅薯,便是老人回來「度假」的主食。

2老指引 探得明路

探險隊員向老人打聽附近兩個天坑的情況,韋浩勤老人說:「我在這裡從小到大,沒聽說過有人敢下去。那裡太神秘了。」

兩位老人盛情挽留探險隊員留下吃飯。「這裡沒有電,沒有電視,沒有電話,沒有網路,兩位元老人依然過得這麼快樂。他們看上去並不寬裕,卻非常慷慨。」法國探險家西西感慨地說。探險隊員們婉拒了老人的好意,臨走時,一位法國探險隊員把一大塊巧克力送給覃乜綢老人。老太太接過巧克力咬了一口,搖搖頭說:「不好吃,苦的!」把大家都逗笑了。

根據兩位老人的指點,探險隊找到了已被荊棘淹沒的山路,前往附近的兩個大型天坑。經過兩天的驚險垂降,探險隊下到天坑底部,探明小弄坤2號天坑深300多公尺,底部長約250公尺,寬120公尺,屬於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型天坑。另外,1號天坑究竟有多深,目前仍未探明。「下一次,我們來探1號天坑,或許還能碰上回山洞度假的兩位老人家。」一位中方探險隊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