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雲書寫家族紀事

因與歌手伍佰本名同名,吳俊霖爲自己取了筆名崎雲,近日出版的散文集《夢中通訊》,收錄多篇家族記憶與周身病事。(羅永銘攝)

散文集《夢中通訊》(寶瓶文化提供)

作家崎雲(本名吳俊霖)以〈蓮仔〉一文獲得第44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書寫他和思覺失調母親相處的過程,近期也出版散文集《夢中通訊》(寶瓶文化出版),獲獎作品收錄其中。他表示,在高中時便離家讀書,很早就開始透過寫作梳理對生命的困惑,以及和周遭人的關係,他認爲寫作是一種療傷,藉此更認識自己。

換肝給父親 父子和解

《夢中通訊》裡的同名篇名,來自他換肝給父親的經驗,他表示,當時剛動完手術,住在加護病房,麻醉未退,能聽見周圍的聲音,意識清楚,但卻無力爲自己發聲,好像困在夢境中,分不清楚白天黑夜,感覺自己像是俄羅斯娃娃,一層又一層,但永遠跳不出來。

當時的崎雲,也因爲開刀後聲帶損傷,有一整個月沒聲音,他表示,當下感覺周邊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衡量他的狀態,「但沒人知道我真正的心情,我看似很多人可以求救,但又什麼都得不到。」

崎雲表示,他和父親是傳統的父子關係,相處得並不融洽,直到他換肝給父親後,密集地住在一起,纔有機會更瞭解他,「我這才知道他的脆弱是什麼,作爲兒子,我有一種小小的愧疚感,從高中就離家,好像從沒爲我的家人做什麼,兩個妹妹也都結婚了,我認爲捐肝給父親是我能做的事。」

崎雲於1988年出生於臺南,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第三屆周夢蝶詩獎等。着有詩集《回來》、《無相》、散文集《說時間的謊》等。

對崎雲而言,文字有時是一種自我折磨,「我在困局裡面找一種出口,書寫像是療愈的過程,把傷口揭開再復原。」他認爲,寫作是一種技能,在創造與學習的過程中,必定會經過種種考驗和挑戰,「過程會不舒服,但完成後會帶來快感,有愉悅的感覺,我說寫作能療愈,並不是真的治癒了什麼,而是吐了一口氣出來。」

心疼失智母 寫下〈蓮仔〉

崎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得獎作品〈蓮仔〉便是以他的母親爲主軸,談論母親從最初的思覺失調到後來的失智,而他從18歲離家到北部讀書,一直到三年前纔回到臺南和母親同住,短短相處半年,令他更理解母親,而母親在他返家的半年後離世。

處在病痛中的母親,經常令崎雲心疼,他得獎時說,「蓮仔像粗心的小孩,時常忘東忘西。她曾經忘了她有一個兒子,但她總是會驕傲地跟她的兒子說,還好她有這麼一個兒子。有時,那個兒子好像是我,又好像不是。但蓮仔永遠是我最心疼的母親。」

他透過文章梳理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也討論精神病患的家屬狀態,不只是面對病人的情緒,同時還要面對周圍親友與鄰居的投射和猜想,有人問他:「你不恨母親嗎?我的回答是,我心疼母親,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我能替他承受病痛。」

崎雲在追念母親忌日的臉書提及,「至祀典武廟,將離去,習於擲筊詢問上神有無對身邊人的叮嚀與交代,帝君指示大雄寶殿的微語觀音有話說。請示後始知,原來母親早已蒙受菩薩照應,聽經聞法去了,要我毋庸掛念。菩薩要我放下,放下,才能讓亡者好好地離去。菩薩說,你的母親始終爲你感到驕傲。那一天,我在殿內的拜墊上跪了好久好久,眼淚也默默靜靜地落了好久好久。」

回望人生所遇見的事,崎雲表示,「崎嶇的『崎』,代表人生是一條不好走的道路,『雲』則是如同佛法說的,是各種因緣聚合的存在,緣消失,雲就不見了;我藉此告訴自己,即便人生道路這麼崎嶇難走,該來的時候就來,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崎雲如此期望自己,或許有天也能達到自在如浮雲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