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論壇丨農業科技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金鑰匙”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海楠
農業科技,被視爲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一大“利器”,也是搶佔未來全球農業發展先機,持續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因素之一。
12月6日舉行的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傳來“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的消息。在振奮人心之餘,也提供了一次審視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難得契機。
農業生產受益於科技投入的比例,是檢驗農業科技水平的“試金石”。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基礎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堅實,科技和裝備支撐穩產保供紮實有力,科技助力增收致富成效顯著,農業生產發展方式轉型進程加快。
其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品種對單產貢獻率達45%,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超過75%和8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
可以說,農業科技正助力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持續提升,已經成爲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支撐。
隨着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資源壓力的增加,農業作爲世界各國的基礎產業,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而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耕地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破壞以及氣候異常等不可抗力因素持續增多的背景下,科學導入人爲干預、強化科技支撐手段,更好對抗不利於農業生產的負向拖累,正在成爲全球共同面臨的課題。
對我國而言,農業強國建設更需要依靠先進的農業科技投入,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繼而實現科技進步支撐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農業科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我國通過實施先進的育種技術、灌溉技術、農業機械技術等科技手段,已經在大幅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效緩解糧食安全壓力上取得成效。比如,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優良品種,提高農作物單產和品質。再如,採用智能化農業機械技術實現精準播種、施肥、灌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並不意味着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站上了制高點。要持續提升科技水平,尤其是科技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實力,唯有認清短板,進一步“補弱扶強”才能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短板和弱項,主要集中於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亟待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且與生產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
持續激活創新潛能或許是“補弱扶強”的不二法門。
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此過程中,不僅要繼續發揮好創新工程的優勢,建立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對接的科研院所、企業團隊的重大任務框架體系,還要進一步強化生物育種重大平臺建設,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等。由此,才能形成“1+1>2”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技優勢。
另一方面,要儘早促成更爲友善且利好農業科技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比如,通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爲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總之,用好農業科技這把建設農業強國的“金鑰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動農業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爲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賦能農業強國建設。
本公衆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總 監 制丨王輝王繼承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