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看!央行發佈最新數據!
1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10月金融數據。《金融時報》記者梳理數據要點如下:1. 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10月末,我國社會融資存量403.45萬億元,同比增長7.8%。2. 廣義貨幣M2增速回升,穩增長力度明顯加大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9.71萬億元,同比增長7.5%。3. 狹義貨幣M1增速有所回升10月末M1餘額63.34萬億元,同比下降6.1%(上月同比下降7.4%)。4. 信貸投放總體平穩,支持經濟作用持續顯現前十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52萬億元。截至10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爲254.1萬億元,同比增長8%。金融總量增速穩中有升《金融時報》記者關注到,過去兩個月裡,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繼續企穩回升,過去兩個月累計升高1.2個百分點。對此,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業內專家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債市和理財資金開始向存款迴流。近期人民銀行出臺了一攬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改善經濟預期,市場信心提振,資本市場回穩,投資者風險偏好由避險情緒主導轉向更爲積極的資產配置。二是銀行向證券、基金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資增加。隨着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兩項工具正式推出落地,商業銀行向非銀機構的融資增多,既促進了銀行與非銀機構之間的資金融通,增強金融市場流動性,同時也對派生增加M2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三是財政支出加快,財政存款更多轉化爲企業存款。隨着財政支出節奏加快,穩增長逐步加力,帶動實體經濟部門存款同比增多。此外,狹義貨幣M1增速有所回升。10月末M1同比下降6.1%,這也是該指標今年以來第一次增速回升。“M1增速邊際回升,既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經濟活動企穩向好,社會信心有所改善,也受益於金融市場上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業內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分析稱,隨着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支撐效應進一步落地顯效,M1增速有望企穩。《金融時報》記者關注到,央行在最新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對貨幣供應統計體系進行了專題分析,預計相關統計口徑調整優化後,M1統計還將更加完整、科學,能更好適應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的發展態勢。盤活存量信貸取得成效 貸款投放效率進一步提升對於社融增長,業內專家普遍認爲,在去年的高基數下,今年的社融增速保持了較快增長。《金融時報》記者梳理髮現,2023年10月,社會融資規模中的政府債券新增1.56萬億元,比2020-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萬億元,明顯超出季節規律。“這主要是由於去年10月開始加速發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當月新增逾1萬億元,用於償還拖欠企業賬款等存量債務,推高社會融資規模基數,對今年10月同比增速產生了下拉效應。”業內專家對記者解釋,信貸增量短期內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化債的下拉影響,存量貸款中部分融資平臺債務被償還或置換;但長期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緩釋後,更有利於“輕裝上陣”發展實體經濟,對於紓解債務鏈條、暢通經濟循環、防範化解風險等都有積極效應。信貸數據方面,據有市場機構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機構貸款發放量超過110萬億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萬億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萬億元,回收量和新發放量都在同步較快增長。“這從側面反映出盤活存量信貸資產取得成效,貸款投放效率進一步提升。”業內人士表示。此外,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成效持續顯現。10月新發放貸款利率持續走低,10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5%左右。“隨着企業融資成本下降,經營信心出現恢復,投資活動也有改善。”有業內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底色更足總量之外,信貸結構特點也得到頗多市場專家關注。“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信貸結構也相應增減調整。傳統領域信貸需求整體收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新動能加快形成,雖然短期內難以補足信貸增長的缺口,但也在加快補上。”有機構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截至10月末信貸結構出現了不少亮點。單位中長期貸款1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爲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6%,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3.17萬億元,同比增長21%;普惠小微貸款餘額33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5%左右;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上述成效離不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積極引導。多位受訪專家都提到,傳統觀念裡貨幣政策僅是總量工具。但在近年實踐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往往主動補位。“目前,結構性貨幣政策已經發展成爲支持重大工程、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重要工具,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與財政政策配合,作用日趨凸顯。”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解釋,隨着近期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未來金融資源將更多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會更足、成色會更亮。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並非是萬能的,面面俱到實際上就體現不出重點結構的支持,很多實體經濟領域本身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和債券融資解決,不必然需要專門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來解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發揮適當的激勵作用,根本上是要激發市場活力,引導金融機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