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者必須有道德嗎

(圖/美聯社)

2月12日,一通驚天動地的電話,彷彿引爆了一場全球政治風暴,讓各國措手不及。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90分鐘,確定了雙方結束俄烏戰爭的意願,雙方同意立即啓動停戰協商,並派遣工作團隊迅速展開談判,而且和平談判裡,還沒有包括烏克蘭。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經過兩個星期的抗議,大約瞭解形勢比人強,將於28日到華府,敲定礦產協議方案。高科技最重要的原料稀土,美國無須憂慮,烏國外交部長西比哈說,澤倫斯基已設定在今年內結束烏俄衝突的目標;路透社同日報導,澤倫斯基說,爲了烏克蘭的和平,他願放棄總統之位。

其實這個結果對臺灣來說,應不陌生。從馬歇爾在中國調停,壯大中共勢力,然後又撒手不管,發表白皮書,任國民政府自生自滅,到1965年阻擾臺灣反攻大陸;1978年的臺美斷交,美援結束,對一個「筆尖」國家尚且如此,對烏克蘭這種經濟和軍事都不能自主的國家,美國更要設法勿使她成爲「美國再次偉大」的阻力。

烏克蘭的命運重新被擺在棋盤上,誰也無法預測下一步會有何種變局。從民進黨執政以來,爲了親美,從軍購到半導體赴美投資,民進黨政府事事答應美國的要求,是否也該警惕。連英國《經濟學人》都三番兩次警告「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兩岸必須追求和平。

2020年哈佛教授奈伊所着的《道德重要嗎:從小羅斯福到川普,14位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裡指出,總統的道德和成效必須兼顧,透過分析這些總統的意圖、手段和結果,評估外交政策有效性,列前段班的有小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老布希;中段班的有雷根、甘迺迪、福特、卡特、柯林頓、歐巴馬;列後段班:詹森、尼克森、小布希、川普(第一任期)。

川普這次放棄烏克蘭也有道理。美國國內支持烏克蘭戰爭的民衆已從2020年的70%降到50%。歐美給的援助很多被貪污集團A走,這給了川普充足的理由不再軍援。澤倫斯基去年因爲戒嚴,從大選中脫身,現在他真正的民調已比當初戰爭時低落很多,俄羅斯的情報甚至顯示,他只剩4%的民意支持度。

這場戰爭兩敗俱傷,俄國盧布一度貶值1/3,連人均GDP都衰退,俄羅斯軍隊傷亡人數達43萬人。烏克蘭更是損失慘重,至2024年底約有1500萬人因戰爭而逃離烏克蘭。如果當初兩國能解決領土糾紛,斷不至於落到如此的結局。

自古以來國際關係就是現實主義。馬基維利的《君主論》說,強權政治不應被情感和道德束縛,而應依賴冷酷的理性來實現統治與利益的最大化。他是將道德視爲一種工具,並非一種規範。

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唯美國是從,武器非美國的不能買,甚至把臺積電送到美國設廠,還可能要臺積電轉移最新技術給奄奄一息的英特爾,但一片丹心能換得美國的支持嗎?而川普這招也許對美國短期有利,長期還未可知,既不道德又可能低效的外交政策,能維持長久的世界和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