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美國將中美關係定義爲民主與威權的對決 這是最根本的誤判
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中國駐美大使館)
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日前在卡特中心和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對話會上發表視訊演講。演說一開始,秦剛直指,「當前,美國一些人對中國的誤解、誤判卻在加深,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把美中關係定義爲民主與威權的對決,挑動意識形態對立。這是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嚴重困難的癥結所在。」
中國駐美大使館今天在官網上公佈了演說全文。面對外界經常批評中國是共產威權體制而非民主國家,秦剛反駁,中國自古以來有深厚的民本的基因。不僅孟子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中國古語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作爲窮人的黨創立,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人民謀幸福。」秦剛表示,「中國共產黨喊出的口號就是反獨裁、反專制、反壓迫,人民當家做主,得了民心、奪了政權,但初心不改,始終以人民爲中心,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今天中國的人民民主是全過程的民主。」秦剛向美國人解釋中國的民主制度,「在中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中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相當於美國的國會和地方議會。目前,中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縣級以上是間接選舉。人民可以選舉出他們的代表參政議政,並選出領導人。」
秦剛表示,中國還有獨特的政治協商制度和機構,這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任何重大決策、任何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經過人大、政府、政協機構、社會團體、行業組織的廣泛充分協商討論,在各方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出體現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中國的會議多,官員下基層多,開會就是協商,研究問題,下基層就是調研,瞭解實情。在此過程中,各方討論的廣度和辯論的激烈程度不亞於美國國會。」
秦剛舉例,例如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被稱爲「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政府先後10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共收到42萬多人提出的100多萬條意見。再比如,中國每5年制定一份經濟社會發展的規畫。今年開始執行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在起草過程中,進行了充分協商並公開徵求社會意見,並從100多萬條網友留言中整理出1000餘條建議,作出366處調整,又吸收全國人大和政協代表的意見、建議,對草案作出55處修改才最後通過。
秦剛也介紹了中國官場的晉升考覈制度。他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爲例,「習近平16歲到中國西北一個貧窮的農村當一名普通農民,54歲到國際大都市上海任市委書記,其間在不同的地方和崗位工作,服務的人口從幾百到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從層層歷練中體察到了民間疾苦聲,深懷了愛民爲民之心,具備了駕馭複雜局面、解決實際問題的豐富經驗和卓越能力。他也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信任和擁護。這就是爲什麼中國高級官員能高票甚至全票當選的原因。」
秦剛表示,中美歷史、文化、體制不同,但正如卡特總統所說,兩國人民都渴望和平與繁榮,兩國領導人都希望爲本國人民追求幸福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這就是中美之間的「大同」。
「好不好,不看廣告,看療效。」秦剛呼籲,「中美既不應也無法改變對方,而是應該打破意識形態的藩籬,摒棄零和博弈的邏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相互尊重、和平共處。」
以下是秦剛大使演講全文:
尊敬的尼爾·布希先生,
芭芭拉·史密斯女士,
方大爲先生,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感謝卡特中心和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共同舉辦這場活動。很高興以視頻方式同朋友們見面。
感謝卡特總統發來熱情洋溢的來信和尼爾·布希先生的致辭。我們不會忘記,42年前,卡特總統同鄧小平先生共同作出中美建交的歷史性決定。老布希總統面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困難,始終堅持通過接觸對話增進理解和信任。正是在中美幾代領導人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才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當前,美國一些人對中國的誤解、誤判卻在加深,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把美中關係定義爲民主與威權的對決,挑動意識形態對立。這是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嚴重困難的癥結所在。我想就此和大家談談我的看法。
什麼是民主?
作爲一種政治體制,民主一詞發源於古希臘,本意是「人民統治」、「主權在民」。由此可見,對民主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人民是否有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人民的訴求能否得到迴應和滿足,人民有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人民是民主的核心。正如林肯總統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世界上不管什麼政治體制,目的是選出合適的人治理好國家,爲人民謀福祉。
古希臘的柏拉圖主張公民在小的時候要接受各種教育,到他們長大後,通過測試,選出適合從政的青年,把他們放到社會底層經歷磨練。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人到中年時,那些經受住多重考驗的人不再誇誇其談,而是富有堅強的意志和豐富的經驗。他們被放到治理國家的崗位上,但他們只能過簡樸的生活,防止權力被腐化。
中國是不是民主國家?
——中國自古以來有深厚的民本的基因。季辛吉博士對我說,中國是共產主義加儒家思想的國家。儒家的代表、與古希臘同時期的中國思想家孔子提出「民本」思想。孔子的再傳弟子孟子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歷史上,中國的皇帝將老百姓和君王的關係比作水和舟,告誡統治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100年前,中國共產黨作爲窮人的黨創立,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喊出的口號就是反獨裁、反專制、反壓迫,人民當家做主,得了民心、奪了政權,但初心不改,始終以人民爲中心,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今天中國的人民民主是全過程的民主。中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既有選舉權,又有依法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在中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中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相當於美國的國會和地方議會。目前,中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縣級以上是間接選舉。人民可以選舉出他們的代表參政議政,並選出領導人。人大代表密切聯繫羣衆,所有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中國還有獨特的政治協商制度和機構,這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任何重大決策、任何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經過人大、政府、政協機構、社會團體、行業組織的廣泛充分協商討論,在各方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出體現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中國的會議多,官員下基層多,開會就是協商,研究問題,下基層就是調研,瞭解實情。在此過程中,各方討論的廣度和辯論的激烈程度不亞於美國國會。例如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被稱爲「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政府先後10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共收到42萬多人提出的100多萬條意見。再比如,中國每五年制定一份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今年開始執行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在起草過程中,進行了充分協商並公開徵求社會意見,並從100多萬條網民留言中整理出1000餘條建議,作出366處調整,又吸收全國人大和政協代表的意見、建議,對草案作出55處修改才最後通過。在中國的人大機構很少出現面紅耳赤的爭吵、久拖不決的議案,因爲大量的矛盾和訴求在協商過程中已經化解或吸納了。出臺的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也往往比較順利。
——中國自古就注重選賢任能。與柏拉圖同一時代的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早在1400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科舉制。通過考試,任何人不分年齡、貧富,都可以選拔爲官,先在基層任職,根據政績逐步提拔或被淘汰。中國的科舉制是今天西方公務員制的鼻祖。如今,中國人一生要經歷各種考試,參加工作後還要經歷各種實踐歷練和嚴格的層層考覈、選拔以及上級、同事、社會、輿論的監督。如果是中共黨員,還要接受嚴於法律的黨紀約束,觸犯了黨紀國法,嚴懲不怠。以駐美使館爲例,上級考覈下級,一個季度一次;下級監督上級,隨時可以;下級集中給上級打分,一年1次。能力不強、業績平庸、自身不乾淨、羣衆不認可,官員是不會被層層篩選提拔上來的。目前的中國最高領導層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長期在基層和地方任職。習近平主席16歲到中國西北一個貧窮的農村當一名普通農民,54歲到國際大都市上海任市委書記,其間在不同的地方和崗位工作,服務的人口從幾百到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從層層歷練中體察到了民間疾苦聲,深懷了愛民爲民之心,具備了駕馭複雜局面、解決實際問題的豐富經驗和卓越能力。他也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信任和擁護。這就是爲什麼中國高級官員能高票甚至全票當選的原因。
如何衡量一個制度是不是民主?
世界上有不同的制度。一個制度是不是民主,要看其能不能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人民滿意不滿意。民主不是擺設,更要管用。塞繆爾·杭廷頓說,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於治理的形式,而在於治理的程度。根據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連續10年在中國開展的民調,中國民衆對共產黨執政的滿意度每年都保持在90%以上。有些人不理解爲什麼?答案很長,我來嘗試簡短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東北一個省會城市長春連續22年開通市長熱線電話,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從未間斷,及時迴應解決羣衆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累計900多萬件,市民給予的滿意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這樣的熱線、這樣高的滿意度在中國各級地方有很多。如果大家瞭解了市民對市長熱線電話的滿意度,還難理解哈佛大學的民調結果嗎?
朋友們,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有些人還在製造「民主與威權」之爭、滿世界拼湊針對中國的「民主國家同盟」時,中華大地在發生着什麼呢?14億中國人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正邁步奔向共同富裕;中國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每年爲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每天,1.6萬戶企業在中國誕生,每天,120多家新的外商企業趕往中國這個世界最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投資目的地;幾乎每個中國人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偏遠地區的產品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銷往全國各地;大山裡的農民、城市中的青年乘坐高鐵外出務工,追逐人生夢想;綠色低碳成爲新時尚,中國人駕駛着全球50%的新能源汽車奔馳在全世界裡程最長的高速公路網上;1/10的中國人走出國門看遍大千世界;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數月後成功返回地球;中國人的權利和自由受到憲法的充分保護;中國人民正趕往投票站行使憲法賦予的選舉權;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信衆每天就近去清真寺;十億中國網民通過網絡瞭解天下信息,進行交流,表達觀點;中國已簽署26項國際人權公約和文書;中國有效控制住新冠疫情,超過11億中國人完成疫苗接種,中國已向100多個國家和組織提供了疫苗,今年全年將對外提供20億劑;「一帶一路」倡議正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將使沿線國幾千萬人擺脫貧困;2400多名中國維和人員正在全球各地執行任務;習近平主席剛剛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中國正與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然,中國並不完美,前進的征程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比如如何在發展市場經濟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社會公平公正等問題。但我們在不斷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爲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朋友們,難道中國不是在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嗎?難道中國踐行的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與林肯總統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不都是爲了人民嗎?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全過程民主: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同人民在一起、一切爲了人民。
朋友們,
中美歷史、文化、體制不同,但正如卡特總統所說,兩國人民都渴望和平與繁榮,兩國領導人都希望爲本國人民追求幸福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這就是中美之間的「大同」。我們從不對別國說我們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因爲我們懂得合適的纔是最好的。好不好,不看廣告,看療效。中美既不應也無法改變對方,而是應該打破意識形態的藩籬,摒棄零和博弈的邏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習近平主席強調,「中美應該展現大格局、肩負大擔當,堅持向前看、往前走,推動中美關係儘快回到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讓我們拿出戰略膽識和政治魄力,開闢中美關係的新未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