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時代》:論宋元文化平淡之美

平淡是宋元文化藝術的主流風尚,亦是其追求的崇高境界。宋代兼容晉唐傳統,推崇格力與格高、氣格與氣韻,確立了平淡之格韻審美標準,元代將其推向藝術之高峰,不僅意味着平淡從哲學、美學、詩學之概念嬗變爲一種新的藝術審美精神。

宋元文化藝術之平淡具有三大特徵:外簡淡而內腴美;簡遠而超逸絕塵、脫俗;衆善兼備、對立統一,並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意蘊。就宋元人而言,平淡不僅是一個美學範疇和概念,不僅是一種藝術精神,亦是一種價值所在,它充斥在宋元各藝術門類之中。宋元的詩文詞曲、書畫園林,甚至日常生活皆具有濃郁的平淡色彩。

平淡實際上是宋元人一種人生智慧與生存美學,在打通中西方哲學的相互對話、化解苦澀與困境、清明政治與人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代性意義。

《青瓷時代:宋元文化藝術平淡論》

侯豔 著

978-7-5760-5207-7

88.00元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4年12月

本書以宋元平淡美爲研究對象,研究其源義與流變、內涵與特質、藝術張力及其在各文藝門類(詩文詞曲、書畫音樂、園林建築等)和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美感情狀和所彰顯的人文精神、審美價值與現代意義。分爲宋元平淡美之源義研究、宋元平淡美的本體研究、宋元平淡之精神價值和現代意義研究三個部分。平淡是宋元文化藝術的主流風尚亦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作爲宋元引人注目亦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品青瓷,它所標舉的天青色之美學趣味以及極簡主義精神,它所彰顯的藝術風格,皆是宋元文化藝術平淡美內蘊與精神的全面概括。

作者簡介

侯豔,女,漢族,1972年生,籍貫廣西賀州市,文學博士,賀州學院教授,廣西方誌研究中心副主任,廣西文藝評論基地負責人之一,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詩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在《蘭州大學學報》《甘肅社會科學》《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有《唐宋詩歌中的嶺南》等專著多種。

目錄

上編 源義與流變

第一章 概念與概念史的轉變

第一節 哲學史觀念之融合

第二節 詞語與批評史概念之辨

第二章 藝術史與藝術精神的嬗變

第一節 清談與清淡之藝術追求

第二節 沖淡空靈與中唐變革

第三節 審美重建與精神嬗變

第三章 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土壤

第一節 承平之世與士人追求

第二節 生活世俗化與市民文藝雅化

第三節 禪理推進與文藝共融

中編 張力與呈現

第四章 “平淡”之藝術張力

第一節 平淡與力健

第二節 平淡與峭麗

第三節 平淡與趣味

第五章 “平淡”之審美演繹

第一節 平淡之體

第二節 詞曲中聲

第三節 逸品精神

第四節 禪道園林

第六章 “平淡”之詩意生活

第一節 鬥茶

第二節 簪花

第三節 聽香

下編 精神與價值

第七章 “平淡”之意境與意象

第一節 靜之境象

第二節 老之境象

第三節 清之境象

第八章 “平淡”之人文精神

第一節 剛健之氣

第二節 自得精神

第三節 和合精神

第九章 “平淡”之現代意義

第一節 迴歸平常與自然

第二節 化解苦澀與困境

第三節 清明政治與人生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淺談宋元文化之平淡

中國文化中的平淡涉及人之品性、才性、詩文書畫藝術。它是一種品性,一種才智,也是一種技藝,涉及心態、心境、筆法、風格、境界、創作、審美等,顯然,中國文化中的平淡並不平淡。宋元文化藝術對平淡的直觀更深刻,對平淡的本質更敏感,平淡作爲一種表達方式,充斥在其文化藝術的各個層面。可以說,宋元將平淡推到了藝術理論與實踐全面自覺和無限嚮往的理想境界,其諸多文士如梅堯臣、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劉克莊等,諸多詩歌流派如江西詩派、四靈、江湖詩派等,皆推崇並提出諸多與平淡相關的理論。從宋初梅堯臣提出“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到蘇軾闡說“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之理,從江西詩派以杜甫入夔之作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境界,到白石詞風以清空格調而契合於江湖詩人的文化心理,從理學先輩多“雅意林壑”到朱熹之論“蕭散”情懷與“真淡”境界,再到倪瓚“淡的山水”,“平淡”二字皆有賴宋元人之研討和實踐而富美學價值與意義。

宋元之平淡,至少有三種含義,一是某種情感傾向,即所謂“沖淡”“閒澹”“淡泊”,二是語言使用傾向,即所謂“平易”“清淡”,三是文字技巧境界,如“平夷”“拙淡”“簡易”“簡澹”“疏淡”。前者屬於“意”之範疇,後二者屬於“語”之範疇。宋元平淡觀之“意”與“語”的特殊指向和內蘊,使其文化藝術中的平淡事實上一點都不平淡。

宋元文化藝術中的平淡具有兩大特性,一爲中和性,二爲思辨性。中和性俗稱融和性,思辨性換言之即矛盾而統一性,它們共同作用構成了“平淡”概念、範疇及其意蘊的多義性、流變性、豐富性、複雜性、貫通性特徵。是以對宋元文化藝術之“平淡”,須圍繞其中和性、思辨性特徵進行整體性、辯證性思維研究。對於宋元文化藝術平淡的中和性、思辨性特徵,學界普遍有所意識。

其中和性與思辨性體現在哲學史上儒釋道三家在論道中共同賦予其概念豐富的哲學內涵與思辨色彩,詞語史和批評史中與其密切關聯的多樣概念內涵的矛盾與和諧統一,藝術與藝術史流變過程中審美呈現出兩極因素之交錯與融合,平淡之相近概念與相反概念的互通互融,藝術各門類以及生活中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與審美形態的相互交織等。本書旨在圍繞平淡之中和性、思辨性對上述問題進行整體性、辯證性思維研究,力圖對宋元文化藝術之平淡進行新的闡述,同時全方位挖掘其深層之意蘊及人文精神和價值,此即本書的研究之意義所在。

此外,宋元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動盪、家國飄搖、吏制黑暗、民族矛盾尖銳最不平淡的時代之一,但是卻在不平淡的時代將平淡推向了最高峰。並且宋代是文人生存環境最寬鬆最優渥的時代,元代是文人地位最低下最貧困的時代,最優渥最低下的時代皆有着對平淡的共同追求,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以及很值得研究的現象。

平淡是一種精神與價值,無論是詩文之風雅、虛靜還是平易,無論樂之淡和還是詞之淡雅、曲之雅正,無論是書之簡淡率意還是畫之逸筆草草,亦無論是園林構建的山水之樂、歸隱之逸還是草木之情,皆承載着他們的人格品性與淡泊情志。在宋元人那裡,平淡還是一種慢生活,是一種悠閒自在的生活,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是他們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的一種方式。他們對鬥茶、簪花、聽香的熱衷,對寒江獨釣、歸去來兮、枯木枯筆、蒼山古寺、一窗梅影、筆牀茶竈的鐘情,無不彰顯着中國文化濃郁的剛健、自得與和合精神。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競爭壓力巨大,躁動的快餐式生活需要我們放慢腳步品味生活,如何平淡而又有價值有意義地生活顯得尤其重要亦很值得思索。是以對於一種文化藝術精神與價值,對於宋元文化藝術的整體標識和整體精神,我們更不應該從一個特定的觀點(風格上、心理上、道德上等)來想象它,而必須從整體上辯證地看待它。

本書研究目的即在於以平淡爲邏輯起點,研究平淡中的平淡與不平淡,最後歸旨爲平淡,從精神與價值角度切入探尋其現代意義。研究中將視域從古文論、文學史延伸至哲學史、思想史、藝術史、社會史,關涉文學、詩學、美學、哲學等衆多相關學術範疇和理論背景,不僅力圖探尋和闡述平淡深層之意蘊、價值與意義,亦力圖探尋中國古文論、中國詩學以及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新方法,是力圖打通中國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研究之壁壘的一次嘗試。

編輯:陳斌

製作:王曉蕾

關注並設爲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