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找回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 澳洲小島恢復生態平衡 

▲袋獾又被稱爲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也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實習記者陳妙津綜合報導

澳洲瑪麗亞位於塔斯馬尼亞島東南方,島上的袋獾在20多年前,受到「惡魔面部腫瘤病」感染,造成物種數量減少80%,也讓該島在2012年以前都沒有主要掠食者存在,後來又有15只袋獾再度被引入島內,羣體很快繁衍到100多隻,讓原先沒有天敵袋貂(possum)及袋熊(wombat)都逐漸改變習性,以免成爲袋獾的盤中飧。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塔斯馬尼亞大學研究坎寧安(Calum Cunningham)觀察袋獾被引入島上後的導致的轉變,以及在塔斯馬尼亞其他區域,數量下滑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袋獾重新入島後,島上的袋貂變得更加謹慎。

坎寧安表示,「過去袋貂幾乎沒有天敵,在島上無所畏懼,但如今有許多被袋獾捕獵,迫使牠們迅速改變生物習性,對風險更加敏感。」

袋獾又被稱爲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也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2008年時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一項研究證明,袋貂更習於回到樹上躲避掠食者,而非花大量時間地上覓食,這樣的轉變僅花了不到3年時間,說明袋貂學習能力極強。

除了袋貂以外,袋熊也因爲袋獾出現改變習性,在白天時更加活躍,以避免夜晚時和袋獾接觸。坎寧安說,「重新引入掠食者種羣,能帶回生態系統間自然且重要的相互作用,改善失衡問題,也能表明生物面對掠食者時的反應可能非常多樣。」

坎寧安表示,世上所有頂級掠食者都和袋獾一樣呈現下降趨勢,爲了恢復失衡的生態系統,類似的「野化案例」在世界各地都有,如歐美地區的狼,以及蘇格蘭山貓等。該項研究也提供了獨特的實驗方法,以評估重新引入掠食物種的影響,及掠食物種如何恢復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

坎寧安說,「瑪麗亞島的調查結果好消息,對袋貂來說並非什麼大損失,牠們很快就能學會如何像以前一樣面對掠食者。」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