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影響投資決策?交易心理教練談高績效投資人的心理特質

文.林怡妏

多數人認爲投資決策是依循理性流程,事實上,很多時候不理性的力量深深影響我們的投資行爲。例如,遇到熊市,股票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卻想着不能賠本而遲遲不願割肉,導致損失慘重;又或者,明明對市場不瞭解就跟風投資熱門股。這些看似普遍的投資行爲,其實是心理狀態在搗亂!

這是交易心理教練李哲緯在股市慘賠百萬,自我剖析後的觀察,那一年他二十三歲,甫從大學畢業。

金錢焦慮與匱乏感 一步步踏入投資黑洞

李哲緯大學時就開始接觸投資,就讀心理系的他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建立好投資心態。李哲緯回憶,最初的投資動機來自於金錢匱乏感,「父親投資失利對家庭帶來的影響,讓我對金錢有相當大的匱乏感,於是大學時開始利用公費生薪水來投資,小有獲利。」

畢業後面對成家立業的壓力,李哲緯的焦慮感有增無減,於是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他透過借貸、加大槓桿,想借此以小博大。「我先是投入臺股,沒想到被行情斷頭,一次賠了好幾十萬,於是我轉投資美股槓桿ETF,又賠了幾十萬。那時我每天魂不守舍,內心一股『我一定要從市場討回來』的憤慨。」

在虧損近百萬後,李哲緯決定放手一搏,他貸款八十萬並全部投入選擇權交易,結果事與願違,不到一個月就把八十萬賠得精光。不健康的交易心態,不僅讓李哲緯蒙受鉅額虧損,自信心也連帶受到打擊。

「到那時候我才設下停損點,回過頭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李哲緯說,「我很害怕自己跟父親走上同一條路,成爲失敗的丈夫與父親,這樣的恐懼使我每次遇到投資上的虧損時,就會把父親投射到自己身上,認爲自己是失敗的,進而借更多錢、冒更多險,想要扳回一城。」

有意識的自我覺察讓李哲緯釐清自己的焦慮感來源,從而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擺脫交易過程中的心魔。後續李哲緯藉由小額交易重拾信心,並繼續投入投資與交易心理學研究,成爲交易心理教練,輔導投資人。

投資過程的內心活動

許多投資人在從事投資行爲時很少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因爲在多數人的觀念裡投資是理性的決策。李哲緯表示,在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中認爲個體會理性思考,市場也會理性反應,但實際上,投資過程會受到許多心理因素影響。

李哲緯進一步解釋,投資決策會受情感與認知因素交互影響,情感反應包括恐懼、貪婪、焦慮等。他在輔導投資人的過程中,發現投資人身上常見三大焦慮,包括金錢焦慮感、成就焦慮感與時間焦慮感。

李哲緯曾受金錢焦慮所擾,因此格外能體會這類投資人的心境。他提到,有金錢焦慮感的投資人對賺錢十分執着,投資過程容易鋌而走險、罔顧風險,同時這類投資人也不能忍受虧損,即便虧損部位不大,也會讓他們十分難受。

有成就焦慮感的人則會試圖透過市場表現來證明自己「很厲害」,從而贏得他人的認同,這類人同樣不能忍受虧損,因爲他們容易把虧損這件事,跟自己「沒有能力」劃上等號。

最後有時間焦慮感的人通常會因設立過高的投資目標,像是「十年內財富自由」、「一年達到全職交易(投資)的目標」等,因時間上的急迫性產生焦慮的心情,而這股時間焦慮往往會讓投資人沒辦法繼續抱單,或是貿然買進不熟悉的標的,是長線投資的最大敵人。

除此之外,認知偏差也是一個影響投資者決策的心理陷阱。李哲緯舉例,「投資人今天看好臺積電的股票,也買進臺積電的股票後,會開始找出各種數據或利多消息,來證明未來這檔股票會持續看好,以強化自己的選擇。」這樣的心理狀態有可能導致投資人忽略其他看空的聲音。

除了個體心理,羣衆心理也深深影響着股票市場。「最常見的就是從衆效應。從衆效應又被稱爲羊羣效應,指的是投資者的心理常受到其他投資者的行爲和意見影響。」李哲緯解釋,「當多數投資人傾向追隨市場趨勢或其他投資人的行動時,羊羣效應就會出現。」過去著名的鬱金香投資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人們看到其他人都買,而且價格愈來愈貴,便一窩蜂地跟着買。

自我覺察 打破投資心魔

李哲緯遇過不少投資失利、債務纏身的個案都是因爲深受情緒所困擾,他回憶,「這名個案的父親在金融業工作,經常融資買股票,但只要投資失利就會打罵孩子,導致我的個案對金錢產生嚴重焦慮感與匱乏感,同時認爲自己必須賺很多錢才能滿足另一半。於是在投資過程,他也走上跟自己父親同一條路,開始借貸、融資買股,最後慘賠,落得必須與銀行進行債務協商。」

還有另一名個案,因發現自己無法長抱股票、執行自己的投資策略與投資計劃,導致虧損連連,於是找上李哲緯。「這名個案告訴我,他想透過投資獲利去跟另一半談離婚,可能因此讓他在投資的過程心態比較着急,無法忍受交易過程的虧損。」

李哲緯分析,兩個個案分別深陷於金錢的匱乏感與時間焦慮感而不自知,於是第一步必須先引導個案進行自我覺察,在認知到這個事實後,進而去辨識焦慮感來源,「解決焦慮感的方式不是去賺更多錢,而是找到原因,並從源頭去解決它,」李哲緯表示。

另外,有些投資人認爲自己必須透過金錢滿足另一半與家人,無形之中揹負不小的壓力,對此,他建議投資人應該向另一半或家人確認此一想法,或許他們根本沒有抱持這樣的期待,而這只是投資人對自我的非理性心理期待罷了。

高績效投資人擁有三大心理素質

在諮詢過程中李哲緯觀察到,高績效投資人往往有三個心理特質,包含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感、自我效能感與高自尊。

「自我控制感良好的人不只擁有良好的投資紀律,連生活各方面都非常自律。這類人不會拖延,有極高的執行力,投資過程中能依照交易計劃,在該進出場的時間與點位執行交易,」李哲緯表示。

自我效能感指的則是投資人對於達成投資目標是否有一定的信念與自信,李哲緯表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通常能適應虧損,同時也能果斷進出場。

「有些人交易做不好,很大的原因在於無法適應高頻率的挫折,並且對自己的投資策略沒有信心,導致等不到股市反彈就認賠出場。相對的,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的投資策略有一定程度的信心,而這能讓他適應長線投資過程中的回檔。」

最後,擁有高自尊的人不會在虧損時做內部歸因,在獲利時做外部歸因,李哲緯解釋,「低自尊的人在虧損時會認爲是因爲自己能力不好而導致虧損,獲利時認爲是大環境所爲,在不相信也不遵循自己的投資策略之下,容易提早獲利了結,或無法及時止損。」

打造良好的投資心理狀態,並時刻留意「借貸槓桿」、「資金管理」與「投資風險」,即使面臨一次重賠教訓也彆氣餒,從中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同時調整自身金錢觀與價值觀,便能在投資路上穩健前行。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1220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週刊電子雜誌或免費下載APP】

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