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打印店怎麼都來自湖南

有沒有發現,當你走進中國的任意一家圖文快印店,老闆大概率會說着一口湖南塑普?如果和他們再聊上兩句,你就會發現他們都來自同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

在北京,陳軍也說着這樣一種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的方言。20年前,陳軍從新化來到北京,將打印店開在大學。三臺破舊的打印機、四臺二手電腦和一張凌亂的桌子是他店裡的全部。畢業季的到來讓陳軍店裡擠滿了學生,不到10平米的空間顯得更加逼仄,不過短短几個小時,角落堆成小山的A4紙已經被消耗完畢。

據統計,新化文印產業在全國高校和全國文印行業已經分別佔據了95%和70%以上的市場份額。凡是新化人所到之處,複印打印的價格都是周邊最低。“複印5分、打印一角、量大從優!”

簡陋的廣告抓住了學生和白領的目光,並就此貼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一個位於湖南省中西部山區的前貧困縣,卻憑藉一己之力顛覆了整個文印界的業態,成爲了中國印刷業的搖籃,新化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五分錢一頁背後的千億產業

截止到2023年,新化文印產業已經在全國660多個城市裡開出了15萬多家圖文快印店、3000多家複印機再製造與經銷企業以及2000多家耗材經營企業,年產值達到1200億元。從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維修、回收再造,到圖文店、數碼快印、廣告製作等終端服務,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處處都是新化人的身影。

之所以能將這條產業鏈牢牢黏緊,背後的親緣與地緣關係不容易忽視。用新化人自己概括的一套方法論來說,就叫做“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

“新化人的打印店幾乎都是夫妻店或者家庭店。”陳軍說。“我入行就是跟着我姑姑和姑父,做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關係,關係不到位,沒有人願意耐心教你。店裡各種耗材進貨、打印機器採購、店鋪租賃轉讓,樣樣都要靠老鄉和親戚的關係。“

回想起最初入行的時候,陳軍滿臉感慨。“那時候剛從老家出來,揣着幾百塊錢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當學徒包吃住,一個月三百塊錢,後來在那裡當了三年就自己借錢開了個店,經過老鄉介紹盤下了大學裡幾平米的地下室,現在換到上面來了,不然夏天溼氣重不舒服。“

正如陳軍的經歷,被稱作“文印湘軍”的新化人生命裡都刻着“繡花理論”。(“繡花理論”指的是,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開始或者處在低谷的時候,他都必須藉助他人的“資源”並主動義務或者只取比市場更低的價格去爲提供資源的人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己技能、關係、資金或者資源的積累,以求得職業發展)

起步要從工資微薄的學徒開始,傳統的拜師學藝是必經之路,徒弟的固定年限一般是三年。農民出身的新化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從來也沒有什麼一板一眼的職業培訓,主要靠的就是師傅的傳授和自學。

說着,陳軍打開手機,微信裡好幾個新化老鄉羣一整天消息不斷,討論一些業務、技術和市場行情。當然,新化人的老鄉羣裡也有家長裡短,相親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趣的是,“有沒有打印店”成爲了新化人相親時的一條重要標準。

“平時大家都在外面打工、做生意,也就過年回老家,到了初三初四男女方見面,如果能有複印店可能一兩天就能定下來。”陳軍說,“主要兩個人打理一個店方便些,要是再聘用個人就沒什麼賺頭了。”

最初出來開拓打印店市場被叫做的“復一代”,“復二代”大多是跟着父輩涉足文印行業。陳軍作爲“復二代”也已經算行業裡的老人了,陳軍的侄子目前也在店裡幫工,出來開店創業的主力軍也已經變成95後00後。截止2023年,新化縣的文印從業人員已經超過30萬。

文印界的農村包圍城市

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湖南新化打印店的突圍模式:國際貿易+專業市場+專業店。

新化縣山脈縱橫、人多地少,先天農業條件的不足讓新化人一直有一份“以技補農”的傳統。在家種田吃不飽飯,當地人大多選擇出去打工闖蕩。

1960年,新化人易代興、易代育兄弟二人從修鋼板起家,去到四川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爲當地的一家銀行修理好了打印機,且收費標準低於專業維修廠。自此以後,附近的各個單位碰到打印機故障就會聯繫兩兄弟,一個個壞打印機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兩人練就了獨成一派的機械打印機維修本領。

不過,真正將這項修理技術發揚光大的是他們最出名的徒弟鄒聯經。只用一年的時間,鄒聯經在全國各地修理打印機的錢就能爲他的父母在老家蓋一座新房子。發財的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小縣城的各家各戶,新化縣的人陸續來到鄒家院子裡討教手藝,期盼着自己也能踏着老鄉的腳印走向致富道路。

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在大江南北,急需脫貧的新化縣政府聽說此事,決定成立洋溪打字機維修廠,由鄒聯經出任業務廠長。於是,新化的打字機維修隊伍就像終於得到灌溉的春筍得以迅速發展,經過四十多年的演化變遷,成爲了遍佈全國的“打印機軍團”。

不滿足於只當維修工,敏銳的新化人開始從“垃圾”裡淘寶貝。在一次廣州的展會上,鄒聯經的徒弟發現當時的一些中國臺灣人把從美國、日本等海外壞舊複印機作爲“洋垃圾”進口,作爲廢五金拆解進行歸類銷售。新化人看準了其中豐厚的利潤,決定低價將整臺的複印件買走進行維修翻新,再進行批發零售,漸漸在廣州打響了國內最大二手複印打印設備中心的名號。二手設備貿易衍生出耗材、租賃、維修服務的各個環節,也開始和國外的設備供應商直接對接。

自此,新化人的產業全鏈條完全打通,逐漸向全國擴散,新化圖文快印遍地開花,擠佔了大學校園和辦公樓幾百米外的小角落。相比起維修、買賣二手設備,開一家圖文打印店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只需要幾萬元的啓動資金盤下一個店面,再低價從老鄉手裡買一兩臺設備,複印打印這碗羹,人人都能分一杯。

“紙上談兵“,談何容易

幾分錢的差異,也會點燃文印界短兵相接的硝煙。

新化人性格直爽強硬,自古有“梅山蠻子”的稱號。文印行業看似穩定,背後也少不了各種競爭的暗流涌動。

隨着越來越多新化人加入文印業,市場逐漸飽和,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各家店鋪提供的服務基本相似,很難形成什麼差異化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戰便成爲了主要的競爭手段。

李峰進的打印店開在海淀區寫字樓400米外的角落裡,主要服務的客戶是上班族,面對着租金的壓力,李峰進店裡的打印價格也比起校園裡的打印店要高一些。談起這幾年的生意情況,李峰進開始嘆氣,“現在的打印店利潤已經很小了,位置要好,生意也要好。”

上個月李峰進才知道,別家已經更新到最新的彩印設備。新設備從碳水改用爲墨水,將原本的彩印成本從2角錢將爲2分錢。此外,還有在打印速度上大幅提升的機器,普通的打印機每分鐘能打印50頁,新設備能做到每分鐘900頁,一臺能頂20臺舊機器。“我也想趕緊換,有的設備換一下要上百萬,我們哪有那個實力,賺點小錢而已。”

此外,師徒傳授的弊端也逐漸顯現,不成體系的學習讓李峰進感覺到自身的技術越來越有限。“有時候有人打印證件照想修圖,這我哪裡學過,現在年輕人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都不懂,自然就落後了,一直想找時間學,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也忙不過來”。

互聯網時代發展下,在線打印服務逐漸興起,對傳統的實體打印店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淘寶下單備註幾句,直接在家等待打印好的材料送貨上門,黑白打印一分錢的價格令李峰進都咋舌,既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也不知道這樣下去自己的打印店還能開多久。

但無論如何,新化人已經從幾萬人飯都吃不飽的農業社會到如今打出了一篇屬於自己的天地。這種模式不僅幫助了新化人擺脫貧困,還讓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打印網絡。

同鄉同業這份獨特的生財之道,細細分析起來,似乎確實只發生在農村人之間。

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點出的“差序格局”,新化人以“己”爲中心,像石子一般投進水裡。於是,水面泛起波紋,親人友人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開拓了一整片新化人的打印江湖,也將新化人的生命深深編織進了中國文印業的產業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