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年味都被義烏“承包”了

本報記者 於量

新年伊始,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三樓節慶用品區“年味”十足:從大紅的燈籠到燙金的福字掛飾,從寫着吉祥話的春聯到設計別緻的新年紅包。走在市場裡,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火紅。雖然蛇年新春已經近在眼前,但是若論現時現刻“年味”的濃度,即便放眼整個義烏,恐怕也難找出第二個地方。

一如被義烏“承包”的聖誕節,全球華人的“年味”同樣由小商品之都一手操持。一個被廣泛援引的數據是,國內市場上80%的年畫與春聯出自義烏。以年畫爲代表的春節裝飾用品,堪稱義烏這個世界小商品之都中最喜慶,同時也最傳統的一門生意。

經歷30餘年發展,這門生意已然從當年的冷門賽道化作如今的一片紅海。身處紅海,“老資格”們憑藉多年積累勉力維持着自身地位,新入局者則寄希望通過產品創新撬動市場。在傳統與創新的不斷碰撞中,這門義烏的“老”生意始終煥發着新生機。

新生代與老資格

按照往年慣例,義烏的各大市場在農曆臘月廿五前後就將休市。年畫作爲一門更爲特殊的時令買賣,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就已經進入尾聲。

最近這段時間,“90後”女老闆陳蘇莎依然還每天守在商貿城的鋪面裡,可是上門看貨詢價的客戶已經寥寥無幾。陳蘇莎告訴記者,眼下要處理的只剩一些零星訂單和收尾工作,更多時間與精力則放在對一年生意的覆盤上。

對於陳蘇莎和其他活躍在商貿城一區三樓的諸多同行,所謂“一年的生意”其實不過是每年的最後那幾個月。以10月份舉辦的春節用品專業展會爲標誌性節點,義烏年畫行業的商戰正式宣告打響,大批量的採購訂單也在此時集中爆發。某種意義上,忙過10月份以後,“一年的生意”成功與否就基本有定論了。

陳蘇莎是義烏本地人,2022年纔開始賣年畫,算是這條賽道上的新生代。創業至今,陳蘇莎自認成績尚可。其中,龍年的生意表現最好。這一趟的蛇年生意雖然稍遜,但亦算是符合預期。在她看來,年畫在義烏浩如煙海的小商品品類中,門檻相對較低:“不說別的,單是鋪面的租金成本就要比其他品類低上不少。”

陳蘇莎的鋪位是與其他商戶合租的。她的年畫生意9月纔開張,在此之前這個鋪位賣的則是各類燈飾。在義烏商貿城的節慶用品區,這種“上半年做聖誕,下半年做春節”的合租模式頗爲普遍——畢竟,某種意義上這是一門要在幾個月中便決出勝負的生意,時間窗口轉瞬即逝。對於小體量的賣家,並沒有長租鋪面的必要。

相比陳蘇莎的“短租”鋪面,寶娟年畫的女老闆、義烏市年畫掛曆商會會長樓寶娟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三區內的展廳則要氣派得多。她的展廳足有300多平方米,各色年畫和飾品掛滿了展廳內所有的牆面,成箱的樣品更是堆了一地,令人眼花繚亂。

賣了30多年年畫,樓寶娟是行業裡絕對的“老資格”,號稱“義烏年畫大王”。上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來到義烏創業。在彼時義烏規模最大的小商品交易集散地篁園市場,夫婦二人盤下一間小鋪,專售批發來的年畫。樓寶娟回憶,當時整個篁園市場裡,賣年畫的不過三四家。但恰恰就是在這條冷門賽道上,樓寶娟和丈夫掘得了第一桶金。此後,她的生意規模迅速擴大。2000年,她更是大手筆投資建廠,轉型自主設計生產。

與樓寶娟的生意一同成長的,還有整個行業。樓寶娟告訴記者,目前義烏年畫掛曆商會的會員單位已有千餘家。正是依託如此巨大的行業體量,義烏纔有底氣“承包”下全球華人的“年味”。如今,“寶娟年畫”已經賣到了世界各地。用樓寶娟自己的話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她和她的義烏同行的產品。

打破“天花板”

“門檻低,意味着天花板也低。”樓寶娟的台州同鄉、同樣賣了將近30年年畫的趙春芽這樣看待這門生意,“產品一旦賣不動,過了年以後就只能當廢品處理,一點回轉的餘地都沒有。蛇年的東西做出來了,總不見得等下一個蛇年再拿出來賣吧?”

雖然市場需求常在,但是產品形態單一、高度同質化亦是不爭的事實。歷經30餘年發展,義烏的年畫行業在體量急速增長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卷”作了一片紅海。想要打破這肉眼可見的“天花板”,從一片紅海市場中脫穎而出,並非易事。

身爲行業領軍人物,樓寶娟的態度則更爲樂觀。她表示,總體來看,市場的規模仍在逐年擴大。想要分蛋糕的人的確比當年多得多,但是蛋糕也比過去要大得多:“這年頭,做生意哪有不‘卷’的?不管環境怎麼變,把自己的產品做好纔是硬道理。指望像當年那樣躺着賺錢,顯然已經不可能了。”

確如樓寶娟所說,產品競爭力始終是義烏這片小商品海洋中首要的生存法則。對於兩位各自坐擁頗具規模的工廠的女老闆,“一年的生意”遠不止年末那幾個月的忙碌,新產品的研發、產品質量的把控纔是貫穿一整年的主旋律。

無論是福字掛飾還是門聯年畫,在形態上看似千百年來都未曾有過太多變化,但是樓寶娟和趙春芽都覺得,這些“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產品總能找到創新的空間,翻出更多新花頭。比如,以前的掛飾多是硬卡紙印刷,現在則開始採用植絨等工藝,不僅提升了質感,也提高了檔次;以前的春聯用雙面膠粘貼,現在爲了匹配防盜門,則普遍改成了磁吸,更加方便用戶使用。

與此同時,年畫類產品最重要的視覺設計更是要狠狠地“卷”。趙春芽告訴記者,自家工廠除了重金“養”着一支設計團隊,每年還要額外外聘設計師做設計,爲的就是打破既有風格,爲產品注入新的風格,從而不斷推陳出新。

陳蘇莎的小本買賣則斷然“養”不起專職的設計團隊,不過她也有自己的優勢:作爲年輕人,她更懂年輕人的喜好。即便賣的是傳統的產品,陳蘇莎更多着眼的,卻是年輕一輩的消費者。因此在設計上,她的產品相比“老前輩”們更爲時尚和活潑,圖樣也更偏向卡通風格。“養”不起設計師,她就去年輕用戶聚集的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找畫師,一張一張和對方談授權、談合作。雖然麻煩,但卻有效攤薄了成本,同時也更能精準地“擊中”目標受衆。

蛇年的一系列產品中,陳蘇莎最爲滿意的是一套“馬卡龍色系”的掛飾,上市之後迅速在電商平臺成爲爆款,尤其深得女性消費者喜愛。陳蘇莎認爲,隨着年輕羣體逐漸成爲消費主力,迎合年輕人的喜好與趣味,纔是年畫這門傳統生意未來能夠“細水長流”的關鍵。

樓寶娟則認爲,與其盲目追求製造爆款,更應堅守傳統。她並不反對產品的創新,卻並不喜歡將網絡流行語和熱梗放進產品中。在她看來,那些速朽的文字和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節日並不十分搭調:“每年賣得最好、走量最多的,永遠都是那些最傳統的產品。市場的主流還是傳統審美,並不是一兩個網絡熱梗或者所謂的爆款能夠衝擊得了的。”

不過,創新也好,傳統也罷,義烏的年畫生意或許確如樓寶娟所說,是一門“死不掉的生意”:“過年了,總得往門上貼點什麼。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剛需。”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