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基於地理位置開展碳足跡評價的軟件發佈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每經9月26日電(記者 李彪)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發佈全球首款基於地理位置開展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評價的GIS-LCA軟件,這也是我國首款貫徹中國產品碳足跡標準《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24067-2024)的軟件。

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用來衡量個體、組織、產品或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標。碳足跡的計算涵蓋了產品或服務從生產、運輸、最終使用到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週期的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生命週期評價的產品碳足跡方法論最早來自西方,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還處於跟進的狀態。

近年來,歐盟爲了保護本地產業和市場,以產品碳足跡指標設置貿易門檻,推行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 和歐盟電池法案等單邊措施,嚴重衝擊了國際貿易體系,對我國優勢外貿產品出口帶來相應的負擔,加快建立與國際銜接的碳足跡管理體系、有效應對國際涉碳貿易政策刻不容緩。

應當注意到,歐盟主導的碳足跡覈算標準普遍採用國家平均因子數據,這對我國來說是比較吃虧的,並不完全適用於我國幅員遼闊、空間發展非常不均衡的現實國情。

此外,國際慣用數據庫中涉及中國的因子數據也完全滯後於我國的實際水平,給國內動力電池出口覈算碳足跡帶來很大的困擾。綜上考慮,立足我國國情建立適應國際規則的碳足跡管理體系非常關鍵,也是非常迫切的。

我國產品碳足跡覈算通則國家標準即將於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標準充分借鑑了國際標準組織ISO發佈的國際標準(ISO 14067),爲我國產品碳足跡覈算國際互認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青島能源所研究員田亞峻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同一產品在不同地區的碳足跡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地理空間帶來的差別性是普遍存在的。

田亞峻介紹,一直以來,行業內也有機構在做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入門的門檻可能不高,但如果要做到精準,需要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聚集多學科領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