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400萬骨鬆患者 恐淪牙科人球

骨鬆患者多數年紀大,面對牙口問題,骨鬆成爲牙科診所的「拒絕往來戶」,增加患者延遲就醫的機率,有些患者必須要搶大醫院的門診纔有機會就醫。圖爲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高齡化社會讓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逐年攀升,臺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指出,近年院內收治許多被基層牙科遺棄的「骨鬆牙科人球」,不少骨鬆患者因蛀牙等口腔問題於牙科診所就醫時,遭直接拒絕,擔心治療後產生醫療糾紛,這類骨鬆牙科人球全涌入大醫院,但有些遭拒的患者,不曉得該如何就醫,反而讓疾病惡化,增加死亡風險。

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民衆被測出任一部位骨鬆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一,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骨鬆患者,總人數約達三到四百萬人。李正喆說,接受骨鬆治療的患者,如果接受拔牙或植牙等牙科治療,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最常見的即是「齶骨壞死」,齶骨一旦壞死需透過手術或藥物改善,恢復過程是條漫漫長路。

李正喆說,臨牀上牙科醫師如果碰上骨鬆患者就醫,因擔心醫療糾紛等原因,患者就會成爲被牙科放棄的一羣人。偏偏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民衆檢測出任一部位骨鬆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一,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骨鬆患者,長者也容易有牙口問題,換言之,骨鬆患者的口腔治療需求,未來會愈來愈高。

李正喆說,以他自己的門診爲例,每年約有一千三百多名來自臺北區基層診所轉診的齶骨壞死患者,他形容「這數字幾乎是整個臺北市的患者都來了」,全球很少有單一機構會收治這麼多骨鬆的牙口患者,如果是整個臺大牙科門診,每年則多達三到四千名因骨鬆曾遭基層牙醫診所拒絕的患者。

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以抑制骨吸收的藥物爲主,包括雙磷酸鹽類藥物、單株抗體藥物等。李正喆表示,在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中,僅此類藥物容易造成齶骨壞死,而藥物相關齶骨壞死的典型症狀爲上下齶骨壞死且暴露在外,合併感染症及蜂窩性組織炎等。

李正喆表示,據統計,使用雙磷酸鹽、單株抗體等抗骨吸收藥物的患者,齶骨壞死風險在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五間,如用藥期間拔牙,齶骨壞死機率提升三至九倍。但骨鬆患者若不規律治療,一旦產生髖骨骨折,一年內臥牀引發心肺衰竭的死亡率,可達一成五至二成,風險比齶骨壞死高,有合適的治療計劃,能降低齶骨壞死發生機率。

牙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有時基層牙醫診所會基於設備缺乏等狀況,希望患者至大醫院求醫,近期會向會員醫師加強宣導,降低患者有「被拒絕」的感受。

臺灣銀髮族每7人就1骨鬆 製表/元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