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瘋傳“西大附中女教師羣聊記錄”,背後暴露的悲哀困境你不懂

01

最近,國內的一所名校初中,某班級羣裡的聊天記錄截圖在全網瘋傳。

一位西大附中的女教師,早上10點多的時候,先是在羣裡發表了幾句疑似情緒在失控邊緣的言論:

“首先我能理解大家作爲家長對學生的關心;

其次請您理解我作爲一個人,現在情緒很不穩定,沒辦法處理問題。”

並讓家長有疑問請聯繫校領導或校辦,“不要逼我,我會爆炸。”

看得出來她已經儘量在維持體面和禮貌了,但在中午12點32分的時候,情況卻突然急轉直下。

這位班主任情緒崩潰了,接連不斷地開始在羣裡怒罵:

“都給老子滾、滾遠點。”“我要是猝死了你們所有人都得對着我的遺體鞠躬。”

有家長質疑她:“作爲老師,說這樣的話不覺得有問題嗎?”

班主任卻是一副已經破罐子破摔的模樣:“想告就去告。”

事件被掛上熱搜後迅速發酵,後續有人貼出這位女教師的優秀履歷: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學金;當教師後,更是在各種教學比賽中拿到了獎項。

這實實在在的成績,足以證明這位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各大社交平臺,更是源源不斷有她曾經的學生出來替她發聲:

那麼,事件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纔會讓一個優秀、且學生眼裡非常溫柔的女教師,在一衆家長面前發飆、說出一些會嚴重影響到今後教師生涯的話呢?

根據學校發佈的情況通報,事情起因是某學生的飯卡不能使用,在和學生家長反覆溝通後,老師情緒失控,在羣裡發佈了不禮貌言語。

網上流傳最廣的“被學生家長毆打”的版本,校方給予了否認。而具體的事件過程究竟如何,我們至今不得而知。

評論區裡,很多人都與那位情緒崩潰的老師感同身受:

“社會、學校、家長都要求老師面面俱到,關心學生成績、關心學生身心健康。

希望大家能看到老師的付出,也能關注老師的身心健康。”

“老師別叫老師了,叫服務員吧,全年爲家長服務,爲學生服務。”

“師範生害怕,師範生恐懼,師範生轉行。”

02

爲什麼輿論都會一邊倒地支持這位發飆的女教師?

因爲大家都知道,一個正常人不會無緣無故發瘋,若不是遭到了難以承受的對待,斷不會輕易做出毀掉自己前途的事。

你會看到,現在有太多巨嬰家長,常常因爲一些瑣事,不分青紅皁白就爲難責罵老師。

比如,有老師曬出這樣一份聊天記錄,放假時間的凌晨4點多,一位家長不斷打語音和視頻對她狂轟濫炸:

“人呢?”“放假電話也不接?”“班主任就可以這麼牛?”

“做老師要隨時在線,給你打了幾個電話你都不接,什麼意思?”

老師9點起牀,言辭禮貌地回覆了家長的消息,卻仍是被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而家長天還沒亮就這麼緊急地找老師,是出了什麼大事呢?

原來,是因爲自家孩子垃圾亂扔、不疊被子、玩平板,就來找老師興師問罪,覺得是老師的責任。

像這樣把老師當僕人,態度惡劣地要老師隨叫隨到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

有家長問老師語文暑假作業都有什麼,怕自家孩子騙人,老師沒馬上回復,家長就抱怨連天:

“煩得很!發個作業也磨磨蹭蹭的,也不知道學校怎麼會找你這樣散漫的老師做班主任。”

有學生水杯忘在教室裡了,家長就在羣裡瘋狂@班主任、還打電話,讓她幫忙找,也不管是在上課時間。

還不斷強調水杯很貴,“我們家長賺錢不容易,你懂嗎?”

還有一些家長,好似有被害妄想症。

班主任不過是拿了顆巧克力給學生吃,家長就如臨大敵地發了條朋友圈:

“班主任自己戴鋼牙套,卻給我兒子吃巧克力,不知道是何居心?是想讓他的牙早點蛀掉嗎?”

03

不光是教培,像醫護、銀行人員、空乘等,這類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行業,都是委屈成本極高的重災區。

因爲他們不光要從事體力和腦力勞動,還要付出耗費心力的“情緒勞動”。

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在《被管理的心臟》一書中提出了這個概念,指的是:

要求員工在工作時,展現某種特定情緒,以達到其所在職位工作目標的勞動形式。

比如銀行負責辦理儲蓄業務的員工,必須表現出禮貌和耐心;

酒店的服務員,即使被顧客氣到渾身發抖,也要保持微笑來迎合顧客;

學校的老師,被家長無理取鬧、吹毛求疵,仍要保持情緒穩定......

就像網上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

“我的工資構成:精神損失費,勞動所得費,忍氣吞聲費,熬夜偶得費,配合表演費,滿勤窩囊費。”

“情緒勞動”無償無形,是不被看見的存在,但卻是壓垮很多職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04

那麼,如何才能儘量減少“情緒勞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呢?2條建議,椰子想要送給你。

①學會適度宣泄,不要總是把情緒憋在心裡。

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

“與能自由表達感受的人相比,習慣於壓抑情緒的人更可能抑鬱,早亡風險也增加了35%。”

正如霍克希爾德所說,情緒勞動的可怕之處就在於,由於對真實自我進行壓抑,進而會產生一種虛假自我。

個體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自我異化、情緒失調等問題,給身心健康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因此,我們要學會識別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及時進行疏導,纔不會讓情緒積壓到突然爆發的地步。

②建立心理邊界。

情緒勞動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如果我們總是無條件付出情感,而不懂得拒絕,很容易會面臨耗竭的境地。

因此,學會對越界的人和行爲說“不”,明確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不是爲了取悅他人一再妥協自己。

尊重是相互的,對於那些難以用正常人思維進行溝通的家長、顧客,一味委屈自己,也換不來對方的消停。

最後,送給那些還在承受着過量“情緒勞動”的人,一句泰戈爾的詩句:

“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抗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共勉。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全網粉絲量破200萬。關注我,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認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