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來了!證監會重磅表態 影響多大?後續改革舉措值得期待

6月19日的陸家嘴論壇,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吳清強調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其中,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是資本市場下一階段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的着力點。這意味着上市公司不僅要重視內部治理,保持主業經營穩定,加緊修煉“內功”,擁抱新質生產力,還要牢牢樹立回報股東意識,將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突出體現在給投資者的回報上。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接近監管部門人士處瞭解到,證監會和交易所將推動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的十六項措施以及“科創板八條”逐項落地,全方位立體化發揮上市融資、併購重組、債券發行、私募投資等功能,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同時,多措並舉鼓勵上市公司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工具實施併購重組、注入優質資產,突出公司投資價值,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可投性和質量之間是表裡關係

吳清指出,上市公司是中國優秀企業羣體的代表,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也是資本市場的投資價值來源。要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

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和質量之間是表和裡的關係。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可投性提升的基礎,只有企業質量提高了,企業纔有投資價值,纔有可投性;同時,可投性也是評價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標準之一。經過資本市場多年的發展,上市公司已經成長爲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基本盤”和“頂樑柱”,是中國優秀企業羣體的代表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

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滬深5100多家上市公司囊括了七成以上國內500強企業,是全國5000多萬家企業中萬里挑一的“優等生”。2023年,滬深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72.6萬億元,淨利潤5.3萬億元。其中,78.4%的上市公司實現盈利,51.4%的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實體企業盈利逐步修復,盈利增速下半年由負轉正,實體企業造血功能也明顯提升,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6.4萬億元,同比增長9.2%,經營現金流與淨利潤的比值從2.0倍增長至2.3倍。

分行業來看,出行服務業業績明顯修復,帶動相關商品消費回暖。2023年,隨着旅遊出行加快復甦,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業績持續回暖,淨利潤同比增長65.6%。酒店餐飲和旅遊業扭虧爲盈,分別盈利17.9億元、17.2億元。海外業務收入創新高,“新三樣”龍頭企業總體亮眼。2023年,實體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在高基數上再創新高,同比增長5.2%,增幅高於我國貨物貿易0.6%的出口增速。實體上市公司來源於海外業務收入的佔比達12.8%,近年來持續提升。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爲,我國上市公司多數是各產業領域的龍頭公司,優質上市公司做強自身業務對帶動我國相關產業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一些科技領域的上市公司代表着所在行業的領先技術和發展趨勢,往往引領着整個產業的進步和升級,且對產業鏈上下游其他中小廠商有較強的扶持與帶動作用,是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與主力軍。

同時,隨着資本市場的不斷髮展,監管部門的持續倡導以及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需求不斷增強,上市公司通過現金分紅等方式回報投資者的意識不斷提升。上市公司近五年分紅金額連續五年均超過當年再融資金額。上市公司分紅家數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位列第一,現金分紅總額和分紅家數佔比位列全球第二,股利支付率、股息率、分紅家數佔比均好於美股。一年多次分紅漸成風尚,國有五大行首次集體推出2024年中期分紅計劃;連續多年分紅的公司明顯增加,分別有2709家、1828家公司連續三年和連續五年分紅,較5年前分別增加45.7%和48.5%。

未來,上市公司主動回報投資者的力度和廣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吳清表示,將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樹立積極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加強與投資者溝通,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治理規範性,更好運用現金分紅、回購註銷等方式回饋投資者。

投資者是市場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場之基,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都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源頭活水。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表示,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可投價值的的關鍵,只有資本市場涌現出更多的優質企業,才能在企業做優做強的同時,爲投資者提供長期的、穩定的投資回報,使投資者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改革的紅利,進而促進資本市場形成投資端和融資端共生共長的良性生態。

提升上市公司的含“新”量

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是基石,也是服務新質生產力水平的重要體現。重任在肩,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含“新”量,成爲資本市場改革破題的關鍵與根本所在。

吳清指出,當務之急是深入研究相關企業的特點、發展規律及其在投融資、激勵約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豐富資本市場的工具、產品和服務。

當前,已有超半數上市公司聚焦戰略新興行業。過去五年,上市公司累計研發投入6.4萬億元,年均增長近20%,研發投入已佔全國企業研發支出的一半,專利數量佔全國專利數量的近1/3,科創板和創業板研發強度分別高達10.9%、4.9%。研發強度大於10%的公司家數佔比16.5%,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253家公司研發投入大於10億元。

以科創板爲例,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改革,科創板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持續監管等方面提供更豐富的制度供給,以制度建設促進形成產業集聚、釋放創新活力,初步形成與科創企業發展相適應的資本市場生態。截至2024年5月31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572家,總市值5.17萬億元,IPO融資總金額9091億元。已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當前,上市時未盈利企業的54家企業經營情況整體良好,2023年財報更新後有48家企業實現收入過億元,19家企業收入超過10億元,14家企業實現盈利。

更有傳統產業藉助資本市場轉型升級,全面擁抱新質生產力。以比亞迪爲例,報告期內,公司加速新技術研發佈局,2023年共實現營業收入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0.41億元。全年研發費用395.75億元,同比增長112.15%。2023年,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爲102844人,同比增長47.56%。

資本市場的整體質量、結構和生態不斷髮生深刻變化,匯聚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此次陸家嘴論壇上發佈的一系列措施,無疑爲科創板和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通過增加包容性,吸引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的公司,給質地好、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更多便利,也爲投資者帶來更多優質交易標的。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證監會和交易所將系統落實新“國九條”要求,進一步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促進高質量發展,切實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將推動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的十六項措施以及“科創板八條”逐項落地,全方位立體化發揮上市融資、併購重組、債券發行、私募投資等功能,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支持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做大做強

吳清強調,支持上市公司運用各種資本市場工具增強核心競爭力,特別是要發揮好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橫向、縱向整合協同。證監會將加快完善制度規則,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推動形成更多示範案例。

近年來,證監會持續深化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總結“兩創”板塊試點經驗,全面實行重組註冊制;出臺定向可轉債重組規則,豐富重組支付及融資工具;延長髮股類重組財務資料有效期,降低重組成本;完善重組“小額快速”機制,提升重組審覈效率;提高重組估值包容性,支持交易各方在市場化協商基礎上合理確定交易作價;以優質大市值公司爲“主力軍”,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併等。總體看,前述改革措施有利於上市公司更好開展市場化併購重組,提升交易效率。

當前產業併購成爲主流。數據顯示,八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爲產業鏈橫向或縱向併購,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圍繞主業實施重組,產業整合特徵更加明顯。多數重組達到預期效果,涌現出一批通過重組做優做強的典型、如長江電力通過重組鞏固"水電航母”地位,中航電子吸收合併中航機電打造機載系統上市平臺等,有力地服務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

李迅雷指出,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併購重組,是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科技創新、助力國企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上市公司要切實用好併購重組工具,抓住機遇注入優質資產、出清低效產能,實施兼併整合,通過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投資價值,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併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需要中介機構的保駕護航,吳清指出,中介機構要勤勉盡責,加快提升專業能力,在當好“看門人”的同時,更好發揮交易“撮合者”作用,通過更優質、更專業的服務,支持上市公司在推動產業創新的過程中做強主業、補鏈強鏈。

平安證券董事長何之江認爲,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是中介機構的必修課,不僅要守底線當好“看門人”,將規範和督導工作貫穿企業早期發展、穩步成長、規劃上市、跨越式發展的全生命週期,還要發揮交易“撮合者”作用,積極利用併購重組工具幫助上市公司做優做強,推動產業整合及延伸,助力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接近監管部門人士處瞭解到,下一步,證監會將持續抓好貫徹落實,鼓勵上市公司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工具實施併購重組、注入優質資產。一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以國家戰略需求爲導向,以優質大市值公司、國家重點支持行業企業爲“主戰場”,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聚集,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二是突出公司投資價值。鼓勵上市公司實施以提升持續經營能力、實現轉型升級爲目標的產業類兼併整合,結合國情市情提高監管政策的適應性和包容性,支持行業龍頭、鏈主企業做優做強。三是統籌把握促高質量發展與強監管、防風險的關係,繼續強化重組全鏈條監管,堅決打擊借重組炒作“殼”資源、財務造假、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爲,加強投資者保護,維護資本市場“三公”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