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訊董事長 反飛彈最強準星 張全生守護臺灣國防

全訊董事長張全生。圖/本報資料照片

張全生 小檔案

2024年國防總預算達6,068億元再寫歷史新高,顯示政府對國防工業的高度重視。軍工功率放大器(PA)大廠全訊科技與中科院攜手十年,研發出世界首個取代行波管的固態超高頻微波功率放大器(SSPA),中科院自制飛彈天弓、天劍、雄風飛彈,均以其產品爲飛彈最強準星,董事長張全生自信的說,「臺灣反飛彈實力全球第二」。

有別於戰機艦艇等主動式攻擊武器,擁有中科院自制反飛彈訂單的全訊,扮演的是臺灣被動防禦利器,受惠國防標案及微波通訊產品出貨量逐步提升,海外軍工及航太衛星產品訂單也增加,全訊近年來整體營運穩健成長,2023年每股稅後純益(EPS)5.88元,衝上歷史新高,長線國防訂單能見度更已看至2025年。

出身臺南的張全生說着一口流利臺語、親和力十足,聊起國防自主總能侃侃而談。當年他遠赴美國UCLA攻讀博士後曾旅居國外多年,後來是哥哥因病過世,他想着要回鄉照顧母親,才放棄在美國的優渥薪資回臺。

自學生時期到就業,張全生已在砷化鎵軍用領域累積不少經驗,就讀成大電機工程研究所時論文題目就鎖定砷化鎵,博士時期主要研究的也是砷化鎵pHEMT,畢業後也先後於美國軍用通訊元件大廠Avantek(Avago前身)、PA廠Celeritek任職。

「當時砷化鎵都是以軍用爲主。」他回憶回臺創業時,砷化鎵代工雙雄穩懋、宏捷科都尚未創立,加上當時資本額小,以發展代工而言壓力較大,又有在軍用領域深耕多年的經驗做靠山,讓他決定再度投身於美國深耕已久的特殊軍工與衛星領域,打造全臺唯一軍用氮化鎵IDM廠。

臺灣走向國防自主,零組件製造廠商皆是幕後功臣,以飛彈來說,中科院研發的天弓、天劍、雄風等自制飛彈,都採用全訊所生產的微波功率放大器,可透過微波訊號跟隨目標、反射回接收器,計算並判斷目標精確位置後進行攔截,反飛彈要打得快、瞄得準,全看這顆小小晶片表現,被業界稱爲「飛彈的眼睛」。

目前全球多數飛彈雖仍採用傳統行波管設計,但新一代軍用功率放大器規格,早已全面升級爲固態功率放大器(SSPA),靠的就是全訊與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聯手打下的一片江山。「剛開始沒人相信全訊可以做出來」,張全生解釋,當年軍用微波放大器是管制品,美、德、英國等都不賣給臺灣,中科院只好轉向自行研發。

研發初期並不順利,砸下百億元心血恐要付出東流,中科院前院長張冠羣對是否要再投入更多經費,也陷入長考,就在此時,全訊研發十年傳來捷報,正式開發出首個用固態取代行波管的超高頻微波功率放大器,不僅相同功率就能看到約1倍以上距離,維修費更連行波管的5%都不到,「用上15年都沒問題」。

精準度、維修費用都完勝,於是天弓開始量產,天劍、雄風也都改用固態功率放大器;其「高CP值」讓軍方驚豔,時任總統蔡英文視察時詢問使用心得,還得到「俗擱大碗」的回饋,足見其對臺灣國防的重要貢獻。

中東局勢不平靜,伊朗4月14日向以色列發射超過300枚飛彈與無人機時,當中有高達99%都遭其攔截,顯示其「空防」實力不容小覷,靠的就是以色列的「鐵穹防禦系統」,而全訊產品也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做爲我國少數長期供應以色列航太飛彈軍工零組件材料的廠商,談起逾20年合作關係,張全生開玩笑的說,「我們是靠以色列養起來的」,全訊與中科院的天弓飛彈計劃研發階段,以色列就是撐起全訊的最大客戶,隨國內需求起飛,以色列營收佔比降至約5%,公司仍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打入美國、印度等地。

站穩軍用市場的全訊,也積極將產品線拓展至太空領域,工研院與太空中心(TASA)合作建立臺灣自主低軌衛星,「太空三期計劃」預計十年投入400億元,被稱爲「臺灣星鏈計劃」。全訊也受託開發、設計並製造X頻段低軌衛星設備用氮化鎵(GaN)大功率放大器晶片(PA MMIC),及低軌道衛星(LEO)合成孔徑雷達(SAR)用的X頻段近千瓦SSPA模組。

張全生直言,此項計劃最大痛點就是經費不足,「一年40億元真的太少」,更直指「真正要發展太空科技,就要仿照美國太空總署(NASA)成立『太空署』。」太空中心曾拋出2022年首季成立「臺灣太空總署」的願景,至今未落實,業界期盼臺灣低軌衛星產業發展,政府要展現野心,資金也要到位,才能讓研發之路「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