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什麼、補什麼”,這個“圈”有煙火氣!
來源:新聞聯播
“磨剪子嘞,戧菜刀”,這一聲吆喝,瞬間喚醒很多人的溫情記憶。
從磨剪子、戧菜刀,到修鞋、配鑰匙,居家過日子,哪能離得了“縫縫補補”?如今,在很多城市的小區附近,都能看見這樣的“小修小補”攤點。
去年2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範有序迴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閒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一年多來,我們看到,“小修小補”正規範有序迴歸百姓生活圈。居民有需求,店鋪添商機。對於居民來說,修鞋、配鑰匙、修自行車、維修小家電都是小“修補”,但屬於剛需。在家門口設置小攤點,無疑帶給居民更多便利。
如今,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提出全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無疑值得期待。
如何理解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即以城市小區爲中心,居民出門步行15分鐘內,就能享受到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等。正如有人所稱,15分鐘不只是“時間尺度”,更是社區生活的“幸福刻度”。
去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全面推開,推動多種類型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如何全面鋪開?結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可知,引導商業資源下沉社區,重點發展“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補齊“一菜一修”(菜市場、小修小補)、服務“一老一小”(養老、托育)。
“近”享便利,“圈”來舒適。全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具有多重意義。比如,通過優化社區商業網點佈局,可改善社區消費條件,創新社區消費場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再比如,可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復和擴大消費。
小“修補”,大民生。“小修小補”迴歸,還能助力相關羣體解決就業、實現增收。有修鞋攤主接受採訪時說,“原來擺攤,風吹日曬雨淋,搬來搬去很麻煩。現在,政府無償給我們提供固定攤位經營,前面是開放式的攤位,後面的櫃子用來擺放物品,還在租金、稅費上給予減免,每天都有收入能貼補家用。”
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讓更多“小修小補”迴歸,值得叫好,還需做好配套工作。
相關部門強調“規範有序迴歸”,意味着這種迴歸不是無序的,而是建在規範有序的基礎之上。據報道,上海的做法是,給“小修小補”上“集體戶口”。相關部門明確提出“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探索實施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集中登記模式”。
“每個個體工商戶就好比是一個細胞,只有這些細胞健康運行,我們整個經濟發展才能生機勃勃。”爲個體工商戶辦理“集體戶口”,並提供相應的服務,不僅讓“小修小補”攤點更有歸屬感,也能規範市場秩序、提升市場活力。
“小修小補”攤點回歸不是終點,按照相關部門的部署,“缺什麼、補什麼”,一圈一策,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不斷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繼續優化生活基本保障類業態,讓居民更有獲得感。
比如,按照部署,除了“小修小補”,還包括“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等。諸如養老、托育也是居民剛需,在這些方面也要補齊短板。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小修小補”等便民服務的迴歸,不僅帶來了煙火氣,更讓城市迴歸了本義。當生活圈越發便利,“圈內”服務不斷加碼,居民的幸福指數也會越來越高。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全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讓居民足不出“圈”就能獲得有滋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值得期待,這樣的城市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