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金點子”乘上立法直通車

“最近咱們小區門前的那條窄路經常堵車,主要是一些送貨車臨時隨意停放,影響通行,有機會還是反映一下喲。”

“好的吳姐,我記下來了。”

午後,在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立法信息員黃雪莉遇到居民吳女士,二人閒聊中,黃雪莉一邊聽吳女士“訴苦”,一邊打開手機在“建議收集”備忘錄裡快速記錄着。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大家遇到的問題、提出的建議,如果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要進行立法徵詢,就梳理整合起來,形成建議上報。”黃雪莉向記者介紹,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在全區遴選了1200名像她這樣的立法信息員,深入社區街巷收集民意,讓基層廣大羣衆能夠參與、方便參與、廣泛參與國家立法。

基層立法聯繫點一頭連着羣衆,一頭連着國家立法機關。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虹橋街道考察時,充分肯定基層立法聯繫點在接地氣、聚民智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強調“暢通民意反映渠道,豐富民主形式”。

參天大樹,始於其根。要讓一個國家的民主生機勃發、枝繁葉茂,就要把根扎到最基層。

2021年7月,沙坪壩區人大常委會成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第三批基層立法聯繫點之一。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自成立以來,持續擴大民意徵詢渠道,組建“專家諮詢+羣衆採集”工作隊伍,聘請36名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立法諮詢專家、1200名立法信息員走街串巷收集民意。同時“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立法徵詢,開發“沙磁民議廳”小程序,實現立法徵詢“24小時不打烊”。以專家帶羣衆,以機制促保障,確保羣衆更好理解法律法規內容並充分表達意見建議,從而實現“法言法語”與“民言民語”的雙向轉化。

走進中心灣社區“民議會客廳”,一張張立法意見手稿、一份份法律草案徵求意見情況、一件件意見採納榮譽證書映入眼簾。放在第一排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情況,立法信息員周耿有3條建議被採納。

“草案一審稿關於公司成立大會行使職權的規定中,有一條是‘對發起人用於抵作股款的財產的作價進行審覈’,我建議增加‘非貨幣’一詞。”周耿解釋,這是因爲非貨幣財產的範圍更大,這樣界定更清晰。這條意見得到認可和採納,後來正式出臺的法律將這一條款表述爲“對發起人非貨幣財產出資的作價進行審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有關負責人還與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進行了視頻連線,邀請周耿對其他重點條款提出意見。

“以前根本沒想過能參與國家立法,感覺遙不可及。有了基層立法聯繫點後我發現,立法就在身邊。”周耿感慨說,“現在我心裡滿滿都是主人翁的自豪感,也切身體會到我們國家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真正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3年來,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努力打開羣衆“話匣子”、彙集羣衆“金點子”,先後就20部法律草案提出1848條建議,其中132條被已通過的14部法律採納。

“基層立法聯繫點的設立,是豐富和拓展公衆有序參與立法的重大制度設計,能夠讓每一部法律都滿載民意、貼近民生、順應民心。”在沙坪壩區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同志看來,基層立法聯繫點的創設是爲了更好把握人民願望、集中人民智慧,必須讓羣衆真信、真用、真議、真享,讓曾經的人大工作“展示廳”轉化爲今天厚植民生的“服務廳”。

在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同時,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持續探索與基層治理的契合點,努力把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充分轉化爲基層治理效能。

不久前,沙坪壩區回龍壩鎮聚龍城小區1棟樓棟長陳慶波給小區居民上了一堂生動的垃圾分類課,居民們紛紛爲他點贊。但在過去,他的口碑卻很不好。“以前,我們這層的消防栓被陳慶波改造成自己家的鞋櫃,我們去找他說理,他還和我們吵架。”鄰居回憶說,陳慶波曾長期因爲佔用樓道空間、養狗不牽繩等原因與大家產生矛盾、被人投訴,社區多次與其溝通未果。

轉變在“和順茶館”發生。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依託社區原有“和順茶館”基層社會治理品牌,加強普法宣傳,助力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陳慶波被邀請參加“和順茶館”法治大講堂,通過了解憲法中愛護公共財產義務、民法典中物權相關規定、重慶市養犬管理條例等,他慢慢認識到自身問題並決心加以改正。不僅如此,他還逐漸從法律“門外漢”變成“明白人”,主動帶頭參加法律知識宣講,提出立法建議10餘條。

在沙坪壩這片熱土上,聽民聲、匯民意、聚民智、解民憂的故事每天都在書寫,民意生機盎然,民主葳蕤勃發。羣衆紛紛感嘆:“我們老百姓的話有人聽、老百姓的事有人管,這就是最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手記:

基層立法聯繫點的“小窗口”洞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大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建設好基層立法聯繫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強調“健全吸納民意、彙集民智工作機制”。沙坪壩基層立法聯繫點發揮國家立法“直通車”、黨和人民羣衆“連心橋”的作用,讓“高大上”的立法工作有更多來自基層的“煙火氣”,讓民主的生機與活力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求是》雜誌記者 曠思思 《當代黨員》雜誌記者 別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