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身邊的“最高法院” 從“家門口”走到“心裡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的重大改革部署。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就地解決糾紛,方便當事人訴訟……人民羣衆自此有了“家門口的最高法院”。
山一程,水一程。當年一筆一畫勾勒的改革藍圖,已經成爲碩果累累的現實之景。
邁步新徵程,面對高質量發展對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對人民羣衆對加大巡迴審判力度,完善司法便民舉措,促進矛盾糾紛更加有效、實質化解的迫切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工作機制正與時俱進、不斷深化。
如何進一步做好巡迴審判,真正將案件審理、糾紛化解在羣衆“家門口”?如何進一步加強業務指導,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辦“法官講壇”第七講,聚焦持續深化巡回法庭工作機制改革、做實“羣衆家門口的最高法院”。
深化改革 再啓新程
“6個巡回法庭自設立以來,共審結案件8.7萬件,充分發揮了貼近羣衆、就地解紛的制度優勢。”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何帆介紹。
近十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妥善審理了一批重大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依法糾正“聶樹斌案”“吳春紅案”等重大冤錯案件,有效化解跨山西、河南礦權糾紛案等歷史遺留矛盾糾紛,妥善破解訴訟“主客場”。
最高人民法院各巡回法庭大力推進高效便民實質性就地解紛,涉訴信訪年均下降7.4%,充分發揮司法改革“試驗田”“排頭兵”作用,涌現出以方金剛同志爲代表的一大批舍小家、顧大家、甘當“燃燈者”的先進典型。
成績令人鼓舞,改革不能止步。面對新的形勢任務和更高工作要求,巡回法庭工作機制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
何帆介紹,去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深入調研總結巡回法庭設立運行8年多來取得的重大經驗成效,以及需要不斷深化完善的問題,提出了深化巡回法庭改革的方案。
“巡迴”與“指導”,成爲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再啓新程的關鍵詞——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印發《巡迴審判規程》,要求審判業務部門“當巡則巡”“能巡盡巡”,真正將案件審理、糾紛化解工作延伸拓展到“羣衆家門口”。今年1月至9月,院本部各審判庭共計635人次巡迴辦案202次,涉及1351起案件。
“深化改革前未納入巡回法庭辦理範圍的知識產權案件、涉外涉港澳臺案件、環境資源案件、國家賠償案件、少年審判案件等,也都被納入‘當巡則巡’‘能巡盡巡’範圍,實現了最高審判機關的重心最大程度下移。”
最高人民法院各審判業務部門通過開展巡迴審判,深入調研瞭解條線審判實際,系統總結多發易發案件成因,加強類案裁判指導,強化審級監督指導職能,抓實巡迴區上訴、申訴案件“源頭”治理。
“深化改革全面推開後,我們還將大力加強巡回法庭窗口化解糾紛力度,充實一線工作力量,進一步完善糾紛化解和案件辦理機制。”何帆表示。
“深化巡回法庭工作機制改革,是最高人民法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重要舉措。”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表示,巡回法庭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化解各類複雜爭議方面,起到了積極引領作用。
優勢互補 強強聯合
“行政審判就是一項‘守心’的工作,守的是人民羣衆對黨、對政府、對全面依法治國的信心,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信心。”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耿寶建講述了行政庭與第二巡回法庭合力化解“孫氏三兄弟案”背後的故事。
三兄弟從年輕時開始先後在多地、多家集體企業、國有企業工作,因企業經營不善陸續下崗失業,因擔心“老無所養”,十年間與人社局等基層部門因職工身份、工齡計算、社保繳納等問題產生糾紛,信訪不止。
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兄弟瞭解到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能夠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便向縣政府提出了137個行政複議申請,進而產生了137個一審行政案件,137個二審行政案件。接連敗訴後,三兄弟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收到了137份再審申請、137張光盤、2萬頁的紙質材料。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行政審判首先要做實‘從政治上看’,推動當地政府落實‘老有所養’政治責任,厚植黨的執政根基。”二巡第一時間與行政庭聯繫,協商如何處理。行政庭在立案階段就提前介入,爲“解心結”“暖民心”奠定了基礎。
在釐清三兄弟真實訴求的基礎上,行政庭、二巡與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共同會商研判認爲,審判重心不應該是爲了解決案件,而是重在審前化解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力求案結事了,實質解決爭議。通過多次實地走訪、現場調解,在各方努力下,爭議終於得到圓滿解決。
“業務庭室與巡回法庭的協同配合,是優勢互補、強強聯合,能夠發揮1+1>2的效果,靠羣衆更近、貼民心更緊。”
在共同“俯下身察民瘼”的過程中,巡回法庭“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就地解決糾紛、方便當事人訴訟”的功能定位不斷強化,業務庭室瞭解條線審判工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對下指導的職能作用有效做實,合力促成了老百姓難題的實質解決。
如我在訪 有信必復
第四巡回法庭巡迴區爲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四省,總人口近2.7億,佔全國近五分之一。今年1月至10月一審刑事、民商事、行政案件總數288.5萬件,佔全國的17.3%,信訪量一直位居巡回法庭前列。
“我們深刻體會到,做好四巡的涉訴信訪工作,一定要標本兼治,‘抓末端、治已病’的同時‘抓前端、治未病’,做好信訪源頭治理,促推巡迴區法院提高一、二審案件質量,從‘根’上預防涉訴信訪發生。”
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長楊永清介紹,四巡堅持數據會診,每季度對巡迴區申訴來信來訪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將數量排名靠前的案由反映出來的問題梳理總結,及時向巡迴區高院進行反饋,有針對性地推動提升一、二審案件質量,預防和減少類似問題重複出現。
今年6月到9月,四巡先後到山西、河南、湖北等省份的中院進行調研、督導,促進提高一、二審審判質量,從源頭上預防化解涉訴信訪發生。
“有信必復”是人民法院對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楊永清表示,四巡按照“就是頭拱地也要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把這項工作落實好。
當前,四巡指派5名書記員負責信件的程序性回覆,6名法官和法官助理負責刑事申訴信件實質性答覆。今年前三季度共辦理來信6891封,7日內程序性回覆率100%,3個月內答覆率98.15%。
信訪工作是黨的羣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巡大力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設置了“黨員先鋒崗”,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頭做好接訪工作。爲落實“如我在訪”的理念,四巡對接訪人員的紀律作風也作出規定,重點是接談人必須“傾聽”,有針對性地“迴應”,並做好思想工作。
實質化解 案結事了
房地產糾紛,關係國計民生。
甘肅省永靖縣“在水一方”小區系列糾紛已持續10多年。面對“上千戶老百姓拿不到房本”的民生難題,面對購房者、開發商、債權人、當地政府等多方面的訴求交織,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辦案法官三赴甘肅永靖,推動糾紛實質性化解,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羣衆的合法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法官李偉講述了案件辦理時的心路歷程。
“正確裁判是化解糾紛的基礎。”爲了解決個案糾紛,法官深入小區查看具體情況,對110件案件分別作出維持原判、二審改判、發回重審、調解、准予撤回上訴和按撤回上訴處理五類裁判結果,贏得了各方對法院裁判的信賴。
“案子結了,但事情還沒有完全了結。”因案涉土地被抵押被查封,拿到生效文書的購房者雖然排除了強制執行,但房產證無法辦理或權能不完整,老百姓爲此信訪不斷。
於是,六巡法官再赴蘭州市、永靖縣,召集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債權人、債務人、永靖縣政府及各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召開座談會,瞭解各方關切。經全力協調,最終形成了一攬子解決問題的《會商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從小區居民提出的訴訟案件作爲切入點,深刻洞察了案件背後潛在的居民辦證難、企業生存發展難、政府信訪維穩壓力大等風險問題,通過精準指導、科學調度,使各方都能夠坐到一起談問題、想方案,找準問題癥結及各方關切的核心利益。”
永靖縣副縣長高國林表示,《會商意見》合理迴應了各方關切,保護了各方權益。“老百姓的紅本本有了着落,債權人債權回收有了出路,債務人重返市場有了希望,也給縣上減輕了壓力,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會商意見》簽約當天,第六巡回法庭副庭長羅智勇帶隊再次來到永靖縣,進一步釋法說理。歷經十年困局的民生難題,取得實質性進展。截至目前,各方按照《會商意見》向前穩步推進工作,成效正在一步步顯現。
不走入實地,難以體會矛盾糾紛如此複雜;不落到筆頭,難以體會“家門口的最高法院”的分量。參與報道該系列糾紛案的人民網黨政採訪部主任申亞欣,與大家分享了採訪後的體會。
“當我們落筆細細梳理,能深深感覺巡回法庭的意義。”申亞欣說,這件既有央企也有民企,既有政府也有百姓,既有安全也有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實質化解,背後是巡迴法官的初心和使命,是每一個具體家庭的幸福生活。
羣衆身邊的“最高法院”,從“家門口”走到了“心裡頭”。
在法官的努力下,案件當事人羅仕貴終於拿到了心心念唸的房產證——
“法官們用實際行動讓我們明白,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只要相信法治、依靠法治,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