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唱自己的歌 多納國小宋麒麟翻轉偏鄉教育
高雄市多納國小教務主任宋麒麟(圖)是多納部落首名考上師範校院公費生的魯凱族原住民,在20年的教職生涯中,他先後在茂林國小、多納國小成立歌謠隊,2023年獲全國師鐸獎。中央社
「讓孩子透過唱古謠找回自己、找回身爲原住民的獨特價值,也找回教育的初衷。」多納國小教務主任宋麒麟談起成立歌謠隊的初衷,他說,最感動的是本來不愛上學、不寫作業的孩子開始改變。
宋麒麟是多納部落首位考上師範校院公費生的魯凱族原住民,在20年的教職生涯中,他先後在茂林國小、多納國小成立歌謠隊,自己也擔任教學、指揮工作。除了文化傳承外,更用傳統歌謠指引原民孩子一條上學的路。宋麒麟在去年獲得全國師鐸獎,多納國小外至今還貼着祝賀紅色海報。
走進多納國小耳邊傳來悠揚古謠隊歌唱聲,然而宋麒麟一開口便是「我不希望孩子如同外界的刻板印象,只會唱歌跳舞。」宋麒麟說,唱歌是爲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文化底蘊,經過多年來努力,歌謠隊有了名聲和成績,但最重要是孩子的品行和課業。
宋麒麟說,外界對於原住民仍有刻板印象,認爲原住民只會唱歌跳舞,但讓學生唱歌不是爲了表演,而是透過歌謠讓他們理解自身的文化,「我告訴孩子想上臺唱歌,就要把學生的本分做好,不寫作業就不能上臺。」
「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原本合唱團的老師準備退休,希望我能接手文化傳承。」宋麒麟民國93年到茂林國小服務,接手合唱團後慢慢將團隊轉型爲歌謠隊,「讓孩子用老人家過去唱古謠的方式唱歌,他們更有共鳴,也慢慢了解歌詞的涵義,與部落生活產生連結。」
宋麒麟說,過去合唱團是以聲樂方式唱古謠,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對於帶合唱團不熟悉,走訪部落耆老後,他決定「老人家過去怎麼唱,孩子現在就怎麼唱」,轉型後的歌謠隊漸漸打開知名度,在不少比賽獲獎,紀錄片導演柯能源更以茂林國小歌謠隊爲主角,拍攝「得樂日嘎」紀錄片。
宋麒麟說,被稱爲魯凱下三社的茂林部落、萬山部落、多納部落,3個部落都有不同的魯凱語,「多納人到茂林去語言是不通的」,隨着人口減少,族語流失的速度令人擔憂。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將茂林、多納、萬山語正式列爲世界上嚴重「瀕危語言」之一。
回到多納國小任教後,宋麒麟也在校內成立歌謠隊,並將隊名取爲「Tathenay」,即是「我們來唱歌」的多納魯凱語。多納國小全校共33人,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全數參加歌謠隊,共25人。
歌謠隊成立初衷肩負文化、語言傳承重任,經由宋麒麟等人努力下,漸漸成爲陪伴原民學童找回自我認同的媒介。「孩子很享受站在舞臺上受肯定的成就感,也漸漸找到自己的獨特。」
對宋麒麟而言,歌謠不只爲傳承,也是爲了啓後,他以歌謠爲媒介,讓部落的孩子找到一條上學的路,「上課調皮搗蛋、不寫作業都不能上臺唱歌」,宋麒麟抓住學生喜歡上臺表演的心理,嚴格要求課業表現。
宋麒麟說,曾有唱功優秀的孩子挑戰規定,這名學生在表演前沒寫作業,以爲自己仍可上臺。但宋麒麟忍痛不讓該名團隊主力上臺,「後來表演確實就不夠好沒有獲獎,但這讓孩子知道自律和團隊精神的重要。」
宋麒麟說,「歌謠隊是團隊,25人都很重要,但不遵守規定,沒有自律的人就不能上臺。」但規定也不是鐵板一塊,他會視不同孩子的狀況調整,有些學生學習進度落後,但只要有心完成就算只差一點,他也願意通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
「教育不是蓋房子,無法立竿見影,需要長期耕耘,但只要持續努力終會看到成果。」宋麒麟說,20年前意外接下歌謠隊的重責大任,讓他有了改變偏鄉孩子教育困境的契機,也讓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高雄市多納國小教務主任宋麒麟先後在茂林國小、多納國小成立歌謠隊,他用歌謠隊讓不愛上學的孩子愛上學校。圖爲宋麒麟(右)率領歌謠隊參與比賽。中央社(宋麒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