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智慧城市迴歸初心

城市,是有生命的。

每一個城市,都是人文、歷史、政治、經濟和自然條件這些綜合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因此纔有了“千城千面”獨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的味道。這些不同的因素,就像是城市生命的脈絡,它們不停流轉、分解、融合,交織形成了城市的生命線條。

城市治理的複雜性其實就源自這些錯綜複雜的城市生命線,信息化時代的很多“煙囪”就長在這些生命線之上,它們生長在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是城市生命的組成部分。所謂一刀切的方式,消滅“煙囪”,否定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產物,這並不是真正的“智慧”。

10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首屆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大會,"智慧城市,讓城市更‘聰明’"分論壇上,華爲企業BG全球政府業務部總裁嶽坤就表示,“每一個煙囪都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最佳選擇,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否定過去。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設,不能爲了數據匯聚而匯聚,不能爲了數據集中而集中,要根據實際的需求,比如用流程優化和再造的方式看哪些數據需要連接起來。”

這樣的方式明顯更有意義,也回到了智慧城市的初心:智慧城市是用的,而不是用來看的。

1

有一種高效叫:從無序到有序

12345,是每個市民耳熟能詳的號碼,叫做城市服務熱線,也叫便民熱線,是解決日常城市問題,專門受理熱線事項的公共服務平臺。

通常基於傳統的工作流程,12345的要求是3天內受理,7天反饋處理結果。顯然這樣的處理速度,對於很多突然性的事件,就缺乏處理的能力。

上海黃浦區的某天,因爲颱風導致大橋關閉、輪渡停航,六七百人被困在路上無法回家。這些羣衆撥打了市民熱線12345。

收到申報後,上海城運中心立刻做出相應,及時啓動了四件事:第一請交警部門勘察出一條安全的道路,並做好相關的保障;第二請交通部門調度大巴前往接人;第三準備好水、麪包等物資,爲被困羣衆提供後勤保障;第四由當地的社區領導出面安撫羣衆的情緒。

這些看似複雜的協調和調度工作其實並沒有花費多長時間,僅僅用了1小時50分鐘,就完成了受困羣衆的轉移工作,這種效率不僅是傳統城市治理無法想象的。

實際上,能夠快速響應和處理這麼複雜的環境和城市突發事件,代表了這個城市的智慧,已經可以將很多城市中無序的複雜條件變得有序。

我們都有同樣的大城市印象: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一眼望不到邊的摩天大樓與高架橋縱橫交錯,密集的人流和擁擠的街道,充滿了喧囂和無序。在這樣看似雜亂無章的城市當中,智慧城市的意義,本身就是一個將無序轉化爲有序的過程。

如果我們將城市中發生的每個行爲都看成數據,那麼在城市上空交織的數據網絡就應該是有序的,而數據的有序,才能做到真正的智慧。

2

如何走向“真智慧”?

智慧城市建設在全球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就目前中國而言,就有超過500個城市宣佈了智慧城市建設計劃。但即便從全球的角度看,也無外乎只有巴塞羅那和芝加哥等少數幾個相對先進的模式。

智慧城市,從概念到現實,顯然並不簡單。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爲每個城市管理者都帶來了許多難題,檢驗了城市智慧的水平,也驅動智慧城市要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一個核心信息就是要堅持:智慧城市是用的,而不是看的。這意味着,城市的智慧要讓市民感到便利,讓企業感到安全,讓公共服務感到高效,讓城市決策者感到智能。如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薛慶國所說:“智慧城市就是讓城市更聰明、政府更高效、社會更和諧,市民更舒服。”換言之,一個沒有感知到體驗提升的智慧城市,就是“僞智慧”。

要如何走向“真智慧”呢?

華爲企業BG全球政府業務部總裁嶽坤

嶽坤說,要做好智慧城市,簡單說就是做好幾件事:第一,機器換人力,能用機器乾的事最好不要用人幹;第二,智能增效能,以前需要很長時間辦的事,做到秒批秒辦;第三,對象縱向管,現象橫向管,例如一網通辦做的是高效辦理一件事爲老百姓服務,一網統管是高效處置這件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簡單說,就是讓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未來則是流程多跑路,甚至比數據跑路更靠前。

當然,智慧城市之所以鮮有成功案例的一個根本原因,還在於城市自身對智慧城市如何建設、如何落地,如何運營仍然存在疑問。而衆多城市大腦型的項目,通常強調數據大集中,並快速上馬應用,但對城市本質的需求,特性的需求沒有進行深入挖掘。

一個城市的建立往往經過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走向未來的智慧城市,也無法一蹴而就。

而華爲的方法論當中,則建議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從諮詢、集成、輔助運營三個層面,陸續推進。

爲什麼要先強調諮詢?因爲,現在很多建智慧城市的客戶,不一定可以準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智慧城市的需要本質上也是需要一個長期探討的過程。“諮詢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內心的想法挖出來,這是很有價值的。”嶽坤說。

當完成了真實需求的挖掘之後,就是集成,這也是智慧城市的建設階段。把能夠解決問題的資源如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進行整合,在此期間,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獨攬整個建設的項目,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參與。

最後的一個核心則是輔助運營,這是當下智慧城市最爲缺失的一個關鍵環節。因爲智慧城市的核心還是用,但當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好了之後,城市是否真的會用,會持續的用?這是個疑問,所以華爲提出通過輔助運營,與城市共同努力,把智慧城市運營的更好,真正做到建以致用。

3

讓智慧城市迴歸“用得好”

智慧城市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要有一個高屋建瓴式的頂層設計,要自上而下地規劃,從智慧城市的具體構想,到項目的執行和評估標準,再到子系統的配合執行、各環節的互聯互通、交叉信息的處理,再到建後運營,每個環節都非常複雜。

所以,嶽坤強調:“智慧城市建設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把智慧城市的建設從政府的規劃和整個社會的各個載體、各個參與者的構成和生成結合起來,纔可以做好智慧城市。”

當然,一個好的起點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建設思路上,華爲的城市智能體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極具實戰價值的理念。

據介紹,城市智能體包括4個層次,分別是智能交互、智能聯結、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首先人們會通過諸多邊端設備比如攝像頭、自動服務機、櫃檯、電話等方式和城市進行交互,實時產生的數據和需求通過5G、F5G、Wi-Fi6、IoT等技術完成智能聯接,高速匯聚,直達智智能中樞,並賦能智慧應用的實現。

不難發現,相比於側重處理數據大集中的城市大腦,智能體更像是毛細血管一樣,紮根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流淌”在城市之中的智慧,更能夠讓智慧城市迴歸“用得好”的價值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