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過度涌入指數型ETF 投資人恐面臨2風險
臺灣今年2月底的ETF規模來到1.5兆元新高,與美國相同的是,相較於主動型基金,臺灣有更多資金流入被動型ETF,外銀分析,投資人應該要意識到這種狀態將產生2大風險,其一是集中度過高的風險,造成防禦性下降。
外銀說明,因爲ETF追蹤的通常是主要指數,例如標準普爾500指數,雖然資金流入ETF本質上有助於推動股市動能與大盤成長,但同時也會增加指數成分股中的權重,流入ETF的資金愈多,等於流入指數成分股的資金愈多,就進一步增加其權重,使這些指數的防禦性大不如前,因爲科技股的權重愈大,防禦性板塊的權重愈小,公用事業、必需消費品或醫療保健的權重幾乎創歷史新低,意即投資人更容易承受波動或下行風險。
舉例來說,美國最大的5支股票佔標普500指數市值的26%,是有史以來最高集中度,當ETF追蹤這個指數,意味着投資人被動地將100元當中的26元分配給排名前5的公司,若ETF追蹤的是納斯達克100指數則更極端,其中最大的5家公司佔比32.6%,等於100元當中有33元投入這5家公司。
外銀提到,這種狀態還會面臨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投資人會增加市場最昂貴部位的投資。目前主要指數中以科技股排名最前,以美國七巨頭來說,其交易價格屢破記錄,樂觀者認爲估值仍遠低於網路泡沫時代的極端狀態,悲觀者認爲可能有估值溢價的疑慮,從長線來看,投資人也是用較昂貴的價格買進了投資商品,除非這些企業的獲利可以持續保持高成長和出色表現。
以臺股ETF來說,市值前5大規模之中的0050、0056、00878、00919、00929規模皆在1,600億元以上,其權重大多以半導體及電子業爲主,成分股多有雷同。外銀提醒,投資人應意識到全球指數權重集中度高所帶來的風險,進一步增加多元化投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