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 助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
人工電子耳家族,3,000個希望。圖/業者提供
澳洲國寶電子耳1992年正式進入臺灣,至今在臺30年,透過產官學界及醫療團隊的努力、社會福利政策的補助,以及公益團體的捐贈與推動,共計讓3,000位過去無法從助聽器獲得幫助的極重度聽損患者重返有聲之路。
人工電子耳帶來的成效顯著,即使健保爲18歲以下兒童廣開補助大門受惠人數大增,成人自費植入的比例於近10年也呈跳躍式成長,甚至65歲以上的手術人數增長至10倍之多,此多與近年多項國際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聽損導致失智高風險有關。但相較全臺重度聽損總人口比例(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65歲以上佔7成)依舊偏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
至於成人電子耳植入成效,據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教授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3至6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因此吳醫師認爲成人植入有相當大的努力和推廣的空間。個案張先生也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社會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爲社會做出貢獻,就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相反的,如果只是因爲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觀察現今全球聽力學趨勢,已優化人工耳蝸植入者年齡與聽力損失範圍標準。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黃仲鋒醫師表示,以日韓爲例,若雙側裸耳PTA大於70分貝,且配戴助聽器三個月後言語辨識分數低於50%者,則建議植入電子耳。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陳光超副院長也指出,將人工耳蝸適應症90分貝以上調適至80分貝或更低,此項標準確是國內醫界值得研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