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數字化影像如何收費?國家醫保局首次明確
11月20日,國家醫保局發佈消息稱,針對醫院放射檢查項目“檢查多、檢查貴、檢查重複”等問題,近日印發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統一整合規範現行放射檢查項目,推動放射檢查價格趨於合理。
CT、磁共振、X光是最常見的檢查項目,伴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影像領域進入臨牀應用,如何對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進行收費,國家醫保局也首次予以明確:在已收取診斷相應項目檢查費用後,不宜單就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再向患者額外收費。
國家醫保局稱,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臨牀實踐中一定程度上起到輔助診斷或提高效率的作用,但還無法替代醫師診斷,尚無獨立的醫療服務產出、輔助診斷質量效用難以確定。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不宜單獨收費
爲支持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進入臨牀應用,又防止額外增加患者負擔,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類主項目下統一安排“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擴展項,也就是說醫院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輔助診斷的,執行與主項目相同的價格水平,但不與主項目重複收費。
“這體現了以醫療服務產出爲導向的價格政策取向,與其他行業一樣,也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提質增效方面的功能定位,而非增加成本的作用。”國家醫保局稱。
放射檢查數據的共享也是最新立項指南關注的焦點,對於這些數字化影像的存儲如何收費也進一步明確。立項指南吸收部分地方實踐經驗,將數字影像處理、上傳與雲存儲納入放射檢查的價格構成。如醫療機構無法做到檢查影像雲存儲的,就需要減收一定費用。
對於雲存儲部分的價格構成,國家醫保局解釋稱:“檢查結果上傳至雲端,實現患者可通過便捷方式閱讀本人檢查資料、同行可跨地區跨機構調閱檢查資料、醫保部門可覈查已上傳的檢查資料,是檢查行爲的完整體現,是醫保部門開展檢查的重要依據,也是同行跨地區跨機構調閱,形成檢查結果共享互認的基礎條件。”
國家醫保局補充道,未來如果一項檢查檢驗結果不可上傳、不可共享、不可覈查,可能會大幅貶值,甚至被醫保拒付。雲影像在價格項目中予以明確,將促進醫療機構補齊雲影像服務供給短板,助力跨地區跨醫院的檢查結果共享互認。
放射科專家一致認爲,醫療影像數字化是未來的趨勢。某上海頭部三甲醫院超聲科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加強信息化建設,將醫療影像數字化可以方便患者自己在手機等設備上就能查閱圖像,以及到其他醫院後仍可調閱,避免重複檢查,可以降低醫療資源的消耗。”
這也意味着醫院將投入大量的成本在雲存儲空間上。“一般來說,這些患者的影像數據都是存儲在醫院的放射信息系統,在診斷技術不斷提升,精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對於存儲空間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未來將數據存儲在雲端會逐步成爲趨勢,雲平臺的建設成本會更高。”華東醫院老年放射科主任、張國楨肺微小結節診療中心主任李銘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以CT爲例,目前小於2毫米的“薄層掃描”正在大範圍普及,肺部CT超過一半使用的是這種“薄層掃描”。“掃描層越薄意味着掃描的層數也越多,原本5毫米的掃描一般爲60層,以後1毫米的掃描需要約300層,數據量大幅增加,相應的存儲空間也需要增加。”李銘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
收費立項跟着檢查效果走
隨着CT設備排數的增多,掃描結果“越切越薄”,成像效果也越來越清晰。與此同時,設備的價格也更高,並帶來醫療機構更多的收費立項訴求,部分地區根據CT排數增多,疊加收費,造成了新一代設備檢查價格降不下去,老一代設備檢查價格“降了白降”。
針對這一問題,最新的立項指南也作出了明確:收費立項不再緊跟設備參數走,而是跟着檢查效果走,將關注點聚焦在檢查精度上,普通CT檢查不再按排數確定收費標準,而是對掃描層厚小於2毫米的“薄層掃描”設立加收項,在滿足臨牀檢查收費需求的同時,根據服務產出體現設備迭代後在檢查精度方面的差異。
國家醫保局還稱:“公平的市場競爭爲放射檢查打開降價空間。”過去,我國大型設備檢查市場定價權牢牢控制在少數廠商手中,項目價格中設備折舊費用佔比達到30%至50%,這也成爲醫療機構高定價的主要原因。近年隨着更多企業進入這個領域,檢查設備整體研發水平進步,市場競爭更爲充分,採購價格呈下降趨勢,由千萬元級下降到百萬元級,不僅給醫療機構提供了更多質優價宜的選擇,也爲檢查價格迴歸合理提供有力支撐。
不過也有專家提醒稱,檢查價格也不是降得越低越好。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放射科主任汪登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檢查費用下降的初衷是爲老百姓着想,但違背市場規律的降價並不是好事,醫療服務的價格仍然應該得到合理的體現,這也是對患者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