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分想提高兩分,必須做夠20張試卷,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臨近期中考試,這一段時間,所有老師學生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做試卷,越多越好,見識各種稀奇古怪不同類型的題。

儘管雙減不允許舉辦期中考試,但我們這裡是可以的。所有學校校長商議好大家都舉行考試就行了,這樣家長也就無話可說了。但每一次考試,帶給學生和老師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了大家的想象。

在最近的考前動員會上,一位資深的名師講到:要想班級人均分提高2分,至少要做20套試卷。學生只有對各種題型滾瓜爛熟了,纔有可能熟能生巧,看到這樣類型題就會做。作爲一線老師當然明白怎麼提升班級成績,但是面對這樣的做法,我還是無法釋懷,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第一:成績提高兩分,難道就能證明這個孩子更優秀嗎?

我們都知道,高考就是分毫必爭的戰場,提高一分確實可以幹掉千人,這是高考的錄取政策決定的。但我們是否思考過,因爲少一分沒被清華北大錄取的孩子真的比已經錄取的孩子差很多嗎?

高考總分少兩分真的能證明這個孩子比高他兩分的孩子差嗎?這個不一定吧。其實就算差10分,我相信兩個孩子能力也差不多。但現在,我們的孩子爲了區區兩分,不得不拼命刷掉20張試卷,花費無數的時間,這樣的學習真的還有意義嗎?

其實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講,刷掉20張試卷可能一分也提高不了,甚至還會落後。因爲刷題多了,學生對學習就會變的越來越麻木,沒有興趣,成績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

但現在的教育就是這樣,大家都爲了區區的兩分,拼命地內卷,看誰做的題更多,熬的夜更長,只是苦了我們的孩子。

第二:同一個知識點,變換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難道就能培養出孩子們的創新能力?

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因爲只有創新才能推動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但什麼是創新呢?感覺我們的教育好像完全理解錯了。

比如在數學上,我們所謂的創新就是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題型,孩子們越沒見過越好。一個知識點,可以換無數種方式出題,越難越好。而且題目越複雜越好,句子越繞越好,最好再設計幾個坑,搞的像腦筋急轉彎似的。數學本來是非常簡潔的一門語言,爲什麼要搞的如此複雜呢?其實孩子們學的知識點還是那麼多,只不過搞的更復雜了,總的知識量孩子們並沒有增加。

還比如語文,其實只要一個孩子寫作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就說明語文能力很強了。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呢?非要搞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還不允許有不同的答案,爲什麼大家對文章的理解非得一樣呢?這樣的話閱讀還有意義嗎?

我們的教學一直在試圖難爲孩子,統一標準,而不是着重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

我們的刷題教育人人都知道它的危害,爲什麼還在大行其道呢?誰在助長這種風氣?

其實刷題教育應試教育的危害人人都清楚,專家比我們更清楚,但奇怪的是,刷題教育竟然能暢通無阻這麼多年,而且越發的不可收拾。這是爲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錯了。

首先教育不能量化考評,因爲教育面對的是人,是具有不同個性的人。但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喜歡用具體的分數來評價學生,並用分數把學生分爲三六九等。其次教育更不該用一種標準評價孩子,但現在的教育評價只看分數,其他基本都不看,這也導致了師生只追求分數。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出路,現在的孩子除了考大學還能幹什麼呢?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本身就是非常可怕的,大家不卷纔怪。

其實說白了,不是教育出問題了,而是社會出問題了,才導致教育發展成這個樣子。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現在的教育真的是非常的痛心,不讓孩子們刷題吧,害怕耽誤成績,但是讓孩子們刷題吧,感覺又很沒意義,就算提高兩分又如何呢?能說明什麼問題呢?除了提高考試能力好像什麼也不能?

但願教育能儘快改革,不能再這樣摧殘我們的孩子了,教育不應該只有分數,肯定還有更多的意義。

大家對此怎麼看?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