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下屬“恭維”孫所長,“村村通”歸功於個人並不合適

說句實在話,《人民警察》中最讓人心有所感的人物與故事,或許就是這個身處偏遠山區,出行基本靠雙腳與馬匹的派出所了。

雖然無法從孫所長和其他所員的口音等方面,看出這羣堅守在大山深處的民警,究竟是外來堅守還是本地土生土長,但沒有人會否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確實有如孫所長這樣一種只做實事基層民警。

而這也是爲什麼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脾氣不好的孫所長時,心中對他卻莫名多了幾分好感的原因所在。

比起凡事親力親爲的副局長趙海洋,或許這個因爲老鄉家裡牛丟了,就能出動大半警力進山尋找的孫所長,才更像是一個被我們所熟知的基層民警。

只可惜,《人民警察》始終無法走出爲歌頌而歌頌的刻板與套路,那些本該在平淡中被不經意被發現的感人故事,一次又一次被硬生生演成了讓人心中不甚舒服的說教。

條件艱苦的山中派出所,本該讓這羣基層民警樸實無華到讓人心疼,可卻成爲一場歌頌孫所長的個人表彰大會。

正如安萍這樣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片警,本該在時常被誤解中用毫無怨氣來博得觀衆可時,卻橫空插入了一個擁有富商爸爸的張鵬浩。

而這個看起來更像是被安萍特別照顧的徒弟,更是在安萍順口說出要給轄區獨居老人安裝報警器之後,便讓自己父親捐出了所需要的一切。

雖說這樣的設計並沒有太多問題,可這些事情真就是小片警張嘴一說就能達成的嗎?

或者說《人民警察》中將太多本該需要冗長行政程序的事情簡單化了,將很多今天看起來多有實現的事情,一股腦安在了劇中需要歌頌的個人身上了。

或許在一部眼中這樣的描寫並不違和,可在筆者眼中這樣的劇情卻完全沒有帶給劇中人物多少正面的影響。

相反還讓筆者對這樣的劇情與設計多少有些嗤之以鼻感,因爲有太多事已經完全超出了個人甚至是小集體的能範疇。

就像曹慧跟隨孫所長巡山夜晚在山中露營時,小警員將山中通公路和電燈的成績,說成是孫所長一趟趟跑縣裡給爭取回來的。

乍聽之下,這樣的恭維與歌頌並無不妥之處,而且作爲當事人的孫所長,也沒有否定手下講述自己事蹟的真實性。

可問題是,作爲一個身處大山深處派出所的所長,孫所長真能憑一己之力讓縣裡出錢修路嗎?要知道修這樣一條進山的道路可不是幾十萬塊就能搞定。

或者說《人民警察》再一次將政策性的內容,在歌頌某些個體時強行賦予了他們太多能力範圍之外的故事。

要知道包含了公路、電力、生活和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一系列內容的“村村通”,可是一項由國家層面推動的系統性工程。

作爲“村村通工程”中最主要的“村村通公路工程”,除了要力爭在5年時間實現所有村莊通瀝青路或水泥路的目標之外,更是規定了以國家和省出資爲主,地方財政(市與縣)配套部分資金,決不允許向農民強制攤派的硬性規定。

也就是說,如今那一條條延伸進自然村寨的柏油路或水泥路,或許會有像孫所長這種基層民警的努力在其中。

可更多的,還是國家在政策上的推行,以及強制規定決不允許向農民強制攤派,纔有瞭如今村民也敢走夜路的美好生活。

或許對筆者來說,像這樣一種把公路修建歸功於孫所長的行爲,真不如多表現一些孫所長幫村民找牛的瑣碎日常,你覺得呢?

關於《人民警察》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裡,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